纳兰性德被称为清初“第一词人”,其词是他人格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纳兰性德的咏物诗,欢迎大家阅读!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清初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纳兰明珠的长子。他自幼聪颖过人,十七岁入太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士,晋升康熙帝的御前侍卫。二十四岁,结集出版《侧帽集》、《饮水集》,享誉文坛,后因“寒疾”而卒,年仅三十一岁。纳兰一生短暂,他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深情地吐露着他对自然的热爱,人生情感的眷顾,朋友情义的坚定,被王国维誉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纳兰词的最大秘密,就在于他以一颗极其真实的心,让文字重新回归于“诗三百”那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极端纯净的意境。清末况周颐称他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更是在《人间词话》中给予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极高评价。
纳兰词最大的艺术成就是纯真、自然,他咏物诗中所咏之物,不仅有花鸟、树木,也有风云雨露,所写之物虽极其平常,却寄寓了他赏心自然,尊重生命的美好志趣。自古以来,写得妙的咏物词,都不只停留在咏物上,而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寄托人物的情思, 纳兰的咏物词精妙地做到了这点。
一、托物言志,凸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现其高洁的品性
纳兰之父明珠是康熙初年显赫一时的权相,纳兰因此也深得康熙帝的宠爱和信任,可他毕竟只是个“日常值班侍卫,掌引导奏事官及引见官员并稽查出入。遇皇帝出巡则随扈保驾,驻行宫则守卫戒备”的侍卫官。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不满足于做一个深陷森严礼法束缚泥潭的侍卫,总希望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金缕曲》)远大理想与被压抑的现实处境形成了深不可解的矛盾。这从《眼儿媚・咏梅》中得到充分展示:
“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最好的咏物诗,既刻画了物,也把作者的人格写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进去。” 纳兰笔下的梅花,通篇无一梅字,却表现出梅花“别样清幽,自然标格”,不与凡花为伍的独特魅力,显示出诗人高洁、孤高自赏、不坠俗流的精神品质。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梅花虽有天赐予的冰肌玉骨,却处在“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的凄冷的环境中,词人将自己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心灵压抑、人格侮辱,都寓于对梅花深深的怜爱之中,借梅花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性,也表达了自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感情。
在《金缕曲》中,词人同样咏了梅,他却从映在书卷上的梅影入手写起,“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低低”,以“脂粉都遣”写出梅花清新脱俗的本质,肆意渲染了梅花绽放时的美丽情态,描摹出梅花超逸出尘的风姿,表达了愿与梅花为伴,高洁自持的精神境界。词的下阕,词人以“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几句,抒写了自己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再如《点绛唇・咏风兰》: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风兰,只是长在深山野壑中的不起眼的白色的小野花,诗人却赞美它“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凌波欲去”,也怜惜它在冷酷萧瑟的秋风中的“忒煞萧疏”,担心这淡雅幽香的小花会随着秋风飘落在河水里。但即使这样,也要“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纳兰借花抒情,字字刻画,字字天然,不即不离,不粘不妥,风兰的形象历历可见,处处又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风兰所处之秋风,难道不是纳兰所处的现实吗?风兰的性情,不就是纳兰的性情吗?纳兰借花表达了自己不图荣华富贵,只愿在尘世里保留自己高洁品行的愿望。
纳兰的词中,还有许多并不是富贵花的意象,纳兰赞美它们清新淡雅、幽香馥郁、冰肌玉骨的自然品行,将它们放在秋风萧瑟或冰冷严寒的自然界,表现了自己在理想和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中的痛苦,也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孤高亮节。
二、咏物怀人,尽诉相思之苦,表达脉脉柔情
纳兰词中最美的地方,就是他能够在自己所看到的景物中,抒发出自己真挚的感情。纳兰是一个怀有“竞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金缕曲》)的远大抱负的词人。理想的破灭,加深了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心爱的原配妻子卢氏的突然去世,更使纳兰的心境深感凄凉。他在咏物词中尽诉了自己的相思之苦,向爱人表达了自己的脉脉柔情。如:《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此首词,“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写的不仅是经受“层冰积雪”摧残的寒柳,更是一个遭受丧妻不幸的满含相思之情的人。词委婉含蓄,意境幽远。纳兰借咏寒柳,抒发了自己刻骨的相思。“飞絮飞花”的依依杨柳,被“层冰积雪摧残”,只剩下“疏疏一树”,在五更寒夜的明月下,显得更加憔悴。纳兰以物喻人,刻画出了亡妻美丽的外表和多舛的命运。下片追忆往昔,抒写对亡妻无限思念之情。伊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却好梦易断,美梦难续。最后的叹息,写出了纳兰多少的柔情,多少的惆怅,多少的悲苦。
又如《海棠月・瓶梅》:
重檐淡月浑如水,浸寒香、一片小窗里。双鱼冻合,似曾伴、个人无寐。横眸处,索笑而今已矣。 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飞坠。铜瓶小注,休教近、麝炉烟气。酬伊也,几点夜深清泪。
乍一看,这首词的意境十分清淡,可读下去就会发现,淡然未必就是平静,词人将眼前之梅和对往事的追忆交错刻画,“横眸处,索笑而今已矣”,回忆中恋人美丽的眼眸,动人的微笑,清晰如故,但海角天涯,却无法再相见,怎能不叫人悲伤。“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飞坠,”回忆往昔,昔日拥灯前髻与今日孤独相对照,浑白如水的淡月,横斜的疏影,小窗内寒梅的幽香,香炉里缭绕的烟雾,营造了一个凄清、朦胧、伤感的意境。词人的怜爱不只是怜惜梅花,更是对故人深深的思念。对无计可消除的相思,词人只能对着梅花,流几点清泪,而这,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凄苦。
纳兰的笔下,咏物词被赋予了幽怨缠绵、纯洁美丽的人间至情,借咏物而怀人,情感真挚,凄美动人,令人为之叹息。
三、借物凭吊,言尽今昔之感,表达忧患意识
纳兰出身富贵之家,仕途虽不尽人意,但也一直平坦,受到康熙的信任,他的父亲也是权倾一时宠臣,但是,作为一个清醒的文人,纳兰对清初的一段兴盛之象却有一定的思考。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证明了任何封建王朝都不可能世代相传。封建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让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生长在统治集团核心的贵族家庭的纳兰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种不宁的情绪和莫名的忧愁,这种忧愁,反映在了他的咏物词里。如《眼儿媚・咏红姑娘》: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纳兰的心思细密,细致到连小小的野果都能勾起他的重重忧虑。“红姑娘”,指的是元代棕榈殿前曾种植的野果。纳兰游览元宫故地之后,看到元宫殿前大量种植的浆果“红姑娘”至今“无恙是朱颜”,再想想盛极一时的、已经早被历史尘埃湮没的元朝,心里感慨万分。“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红殷”,词人着重描写了“红姑娘”的外貌,“红姑娘”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花冠好似丝绸,美艳轻柔,殷红得像少女的樱唇,又像红玛瑙。词的上片基调积极,呈现了欢愉之情。下片语意顿转,“故宫事往凭谁问”,转为沉重的历史之思,洋溢了悲苦之情。野果如今还葱葱郁郁地生活着,一代一代点缀着世间,当年的王朝却早已沦为陈迹,只依稀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间,“红姑娘”一片娇艳,宫中女子争相采摘插戴,一片活泼场面,而今天,美景依旧,元宫只留下了一片萧条。元末至正年间,由于顺帝昏庸,致使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蜂起,最后元朝灭亡,政权被朱元璋所夺。词入处虽小,小中见大,表达了词人对时下的深深忧虑。
再如《临江仙・卢龙大树》:
雨打风吹都似此,将军一去谁怜。画图曾见绿阴圆,旧时遗镞地,今日种瓜田。 系马南枝犹在否,萧萧欲下长川。九秋黄叶五更烟,只应摇落尽,不必问当年。
词的上片,词人抚今追昔,感叹千百年前的大将军倚靠过的大树,虽然饱经历史风霜,但还是生机勃勃,而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大将军却早已被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古代征战之地,埋了多少征人的野骨,埋了多少杀人的箭镞,如今,都成了农人种瓜之所。词的下片,慨叹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任何人都无力阻挡那“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自然轮回,一切雄心壮志与丰功伟绩都会归于黄土。词人通过咏将军树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词中用典刻画,描写形容,极其平实自然。
纳兰的咏物词,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咏物词的特点,借咏物表达了自己的高洁的品行,把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生和情感的思索,全都借寓在了花草树木中,表达自己真诚的感情,清纯婉丽,不事雕琢,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1848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