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雪的诗句》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沁园春·雪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除夜雪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咏雪 / 咏雪联句
朝代:南北朝
作者:刘义庆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塞下曲六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终南望余雪
朝代:唐代
作者:祖咏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北风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阳曲·江天暮雪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原文: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山中雪后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对雪
朝代:唐代
作者:高骈
原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对雪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第二篇:《描写雪景的诗句》
各种诗句
一、描写雪景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写风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三、关于写雨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2.,当春乃发生。杜甫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6.,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
7.,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
8.青箬笠,,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9.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10.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1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4.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
四、写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1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1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市《泊船瓜洲》)
20、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五、写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六、写秋的诗句:
1.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5.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7.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关于下雪时的诗句。
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写冬的诗句: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八、有关动物的诗句: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5.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8.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李清照《如梦令》
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2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23.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东汉·曹操《龟虽寿》
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东汉·曹操《龟虽寿》
25.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2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3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3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 李商隐《无题》
3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关于下雪时的诗句。
4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九、写植物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9.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10.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5.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菊花》)
16.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严兆鹤 《百合花》)
1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 《白梅 》)
18.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 咏白海棠 》)
19.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王冕《 墨梅 》)
20.山樱如美人,红颜易销歇。( 邓尔雅《花 》)
十、有关数字的诗句: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5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6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7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8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百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千 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十万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千亿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十一、有关颜色的诗句有哪些?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6,日照香炉生紫烟。
7,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二、写星星的诗句:
1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温庭筠-更漏子)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3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牛峤-定西番)
4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李清照-南歌子)
5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秦观-南歌子)"
6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7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8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
十三、写月亮的诗句:
1“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南北朝民歌)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1836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