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年成名,二十二岁即中进士,二十六岁又入制科第三等,科考可谓是一帆风顺,但在仕途上他的一生却是大起大落,坎坷异常。宋神宗熙宁四年,由于与推行新法的王安石等新党人物政见不同,苏轼请调离京任地方官,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宋神宗元丰二年,他因“乌台诗案”入狱,几乎送命,后在众人的说情下才免于一死,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转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宋神宗又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太守,十余日后出任礼部郎中,同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神宗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开始重新任用旧党人物,史称“元佑更化”,苏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升三次官,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正三品的大员,离宰相仅一步之遥,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顶峰。但此时苏轼发现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的政见上同样有着较大的分歧,司马光病逝后旧党内部更是爆发了著名的“洛蜀党争”,让苏轼对官场深感厌倦,再次请求外任。
元佑四年,朝廷终于同意苏轼的恳求,让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后相继出任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定州太守等职。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开始重新推行新法并大力打击元佑大臣,新一轮的政治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了苏轼的头上,绍圣元年四月他以“讽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至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即贬至惠州,绍圣四年再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岛),流放到“天涯海角”。直至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召还,次年即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尽管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在文坛上却光耀后世,成为不朽的大文豪:他的散文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皆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书法自成一派,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的画也很有名,善画竹石,师于大画家文同却又自具风格;他的诗富有新的生命,具有新的境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为北宋的代表;他的词更是豁达豪迈、立意高远,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后来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物典范,他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性格正直、乐观而又豁达超然,一生际遇坎坷却始终屹立不倒,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他一生反对新法却并不全面否定新法,而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持肯定态度;他在地方任上也有着很好的政绩,能够兴利去弊、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在屡遭不幸的一生之中苏轼的精神境界得到了不断地升华,他在去世前曾作《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可说是他对自己一生所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诗精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1795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