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官。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古代的竹简是有尺寸要求的,分为长简和短简两种。长简二尺四寸长,短简缩短一半。“经书”都用长简,例如“六经”就必须用漆书写在长简上;短简则用于普通的子书,所以后世才有“说长论短”的成语。
每 根竹简上写25个字,每个字大约一寸大小,25根竹简用青丝绳贯起来为一编,也叫一篇。西汉时代还是用竹简,东汉以后发明了纸,就不用竹简了。后世虽然有 了纸张,但线装本的古书还是这个老规矩,每页纸25列,每列25个字,共625个字,几千年下来都没有变过。读过私塾、背过书的人,老师一提第几页第几 行,学生就知道了。古代著书相当不易,北方竹子少,得之甚难,所以必须熟读强记不为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397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