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故乡散章之三月十五的会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从来没有哪一个数字,比这个数字有冲击力,也从来没有哪个数字让我刻骨铭心,只有三月十五这个数字,它就像一日三餐,让我日日惦记,时时念想。

故乡散章之三月十五的会散文

  农历三月十五,是故乡的“会”,它不是节日,却是每年固定的赶集日子。

  故乡周围的集镇都有自己的“会”,我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会”的时间是谁指定的,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的。但是“会”基本都是在春季,谷雨后,小满前,正好是播种,栽苗的时节,而且距离麦收很近了。

  “会”那天,镇上的每一条街道,都支满了架子,搭起一个又一个摊位。各种生活用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衣服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妇女们多蹲在盆盆罐罐前。男人们敲敲犁铧,摸摸镰刀,木叉,木锹,扫把,这些麦收打场用的必须品,得趁着“会”上齐全,赶紧买。

  在拥挤不堪的摊位中,加塞般落进一二张小方桌,卖粽子的大婶嗓门特别大,她坐在一个煤油炉后,炉子上放着钢筋锅,锅里冒着烟气,飘出一股股香甜,那味似乎特别容易激怒肠胃,只要闻到,肚子便不争气地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会”上看到这样的锅子,就再也迈不动脚步,拉着母亲衣角的手,不由增加几分力度,眼巴巴地望着母亲。

  乡村的粽子极其简单,竹叶把糯米裹成三角形,蒸熟即可。吃的时候放在碟子里,挖一小勺白糖,倒在粽子上,趁热融化,白糖浸入粽子后,用筷子夹起,咬一口,天哪,满嘴香甜。

  刚吃过香甜的粽子,拐过街角,又闻到炸油条的吆喝。嗤嗤啦啦响的大油锅,支在十字街的出口处,拽油条的大叔生怕吸引不到客人。那些白得亮眼的面团,他揪一块,啪、啪、啪,用手摆平,拿刀子唰、唰、唰,剁成段。他拿起一段,两只手像甩花一般,甩啊甩,面段被他甩得像筷子那么细,有一米那么长,然后两头攥在一起,那细细的面条便自动缠绕,在明晃晃的阳光下,那筷子粗的面条成一条麻花,再缠一遍,丢进油锅,磁啦啦,磁啦啦,油锅里滚动的麻花油条像小船一样从锅底浮出油面。

  拨锅的大婶拿大火钳子夹起来,翻翻个,继续炸,直到炸得里熟外煎,焦黄焦黄的油炸馍,让人垂涎欲滴。

  童年“赶会”,纯粹是为了那一口吃的!满足了食欲,这个会便赶得很有意义了。

  少年时赶会,已经不需要依附在母亲身边,怀揣父亲给的零花钱,五毛或一块,和村里的同伴一起,闻着香气自己寻找。

  长大后,吃,似乎变得俗气了,街头的衣服是观赏的对象,发现哪件好看,躲在卖衣服专门用来遮挡的被单子里边试试,然后羞答答走出来,在卖家大惊小怪的惊叹中,喜得不能自己。

  同伴也是带着审视的眼光,让左转转,右转转,最后再背过身去,这就算欣赏完毕了。接着便是搞价钱,砍价是买衣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能不能以最少的价钱买到最合身的衣服,就看谁更精明了。

  再后来赶会,父亲母亲很少去了,他们把买木叉,木掀,镰刀,锄头的任务交给我,并交代一系列选购好家什的琐碎细节。

  镰刀要看韧的厚薄,锄头要看弯的弧度,木叉只要不歪不斜即可。扫把如果是用来扫院子,就不讲究那么多,如果用在麦场,要讲究多了,扫把头不能太凸,不能太厚,不能太圆,头要稍微薄些,纸条软些,只有这样的扫把,打麦场时才能扫去麦秸碎扎,使麦子更干净……

  我好像忽然间就成了庄稼把式,似乎久经打麦场,那些本应该是老农买的家伙什,被我抗在肩膀上,招摇着,走过一条又一条狭小的街道,那些看向我的目光多了审视,多了赞赏,更多的则是多了好奇。

  起初,我低着头,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一个十七八的大姑娘,本应该提着包,装满漂亮的衣服。而我却拿着棍棍棒棒,活土匪似的张牙舞爪。

  适应那些目光后,就变得大气许多,迎上那些好奇的目光,斜眼瞄过去,继续挤,抗在肩膀的长家伙特厉害,眼前会自动分开一条小道,扛着大扫帚赶会,绝对是一件利己的事儿。

  把长枪短棒带回家,在父母的眼睛里,我觉得自己像凯旋归来的巾帼女英雄。

  那年情窦初开,和几个要好的女友一起赶会。按耐不住心里的窃喜,做贼一般坐在身边竖着大仙的幡前。长着山羊胡子的算命老头,看看我的左手,又看看我的右手,最后还看着我的小脸,纳闷半天。

  我紧张得浑身是汗,脸红得像傍晚的夕阳,心跳加速,眼睛盯着他,生怕漏掉他即将说出来的每一个字。

  算命老头不紧不慢,吐出来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一句话“姑娘命薄,一辈子两片好嘴会呱哒!”

  我所有的勇气和幻想像被扎破的气球,啪的一声,荡然无存。我希望的答案始终没有出现,有缘无分是我和他的最终结果。

  “会”上奇奇怪怪的东西太多,你想到的东西有,没有想到的东西也有。玩把戏的,拿着大刀耍得噼里啪啦,他们双手拢拳,打着哈哈,和书中跑江湖的一模一样。

  牛行里,拴着太多的牛,那些人搞价钱都在袖筒里,说哑语似的,让人捉摸不透。猪行里,小猪娃哼哼唧唧,挎着篮子的大叔大妈,揪着一个,丢进缝了遮挡物的篮子,喂上一年,就有了来年的零花钱。

  后来,离开故乡,再也不曾赶过会。故乡的人说三月十五的“会”依旧存在,只是再也不像从前那么热闹了,几个摊子孤零零的摆在街头。木叉,木锹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些家什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犹如天方夜谭。

  锄头,镰刀还能看见,只是经过改良后,变得精致了。至于花花绿绿的地摊衣服,更是无人问津。我曾经馋的要命的放糖的粽子和麻花油条,只能在记忆里找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9754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