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檀道庙里唱魏风现代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魏风与芮城

檀道庙里唱魏风现代散文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

  开篇诗句引自我国诗歌开端《诗经》魏风之伐檀篇,它反映的是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

  诗歌讽贪刺虐,自古有之,不足为奇。但《诗经》魏风的出处,就在我的家乡---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芮城史称古魏,诗经魏风篇描写的就是芮城的风土人情,是勤劳智慧的古魏儿女在日常劳动中创作和传唱,后经文人整理而成的。足以说明古魏这个地方真乃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不然,如今芮城人为何被俗称为“芮城鬼”呢?这里的“鬼”并非贬义词,乃是对芮城人聪慧、灵活、机智的称赞。

  时隔千年,虽然厚厚的时光尘埃将那曾经唱响街头巷尾、阡陌林间的魏风民歌淹没,但历史谁也无法更改,即使时过境迁、容颜已改,但她的灵魂还在、根脉不朽。

  得知魏风诗歌出自芮城后,我便常常想去氤氲诗经灵魂之地,感悟那传诵千年惊艳世人的诗句。我更钟情伐檀这一篇,把我的网名也改成了“魏风伐檀”。今天,终于成行,我又慕名走进这流芳千年、神驰以往的宝地。

  二、劳动与诗歌

  据传,当年中条山盛产檀木,魏国国君常驱使当地百姓到中条山腹地伐檀,以供贵族享用,向周王室进贡。当地百姓伐檀和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柳州百姓捕蛇一样,深受伐檀之苦。于是,抱着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反感的情绪,便以创作和传唱民谣歌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不满、反抗之情。因此就有了著名的《伐檀》。

  陌南是芮城境内的一个大镇,其建制时间之早,在汉朝就有记载。今天,此镇有汉唐古镇、文化陌南之称。

  坛道村是陌南镇一个偏僻的小村落。据光绪年间《永济县志》记载,该村村名与《伐檀》很有渊源。当年中条山的檀道岭盛产檀树,为了方便伐檀运檀,周王室特开辟了伐檀运檀道路,途径坛道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为纪念伐檀取道而修建的庙宇,已有几千年历史。

  我和朋友磊子开车行至陌南,借助高科技导航定位系统摸索前行。一去十几里,眼前景象由繁华变得苍凉,路况也变得曲里拐弯、凹凸不平。路边沟壑纵横、杂树林立,远处鸡鸣狗吠之声入耳,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

  世上宝贵的东西一般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展示给人。也许是考验我们的诚意吧,我们发现导航竟出了问题,指示方向一直显是的是右转右转……我们只好一路见人就问,犹如西天取经一样,“敢问路在何方”。

  车行到一个村口,只见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奶奶坐在木头墩上缝鞋垫。我下车快步朝她奔去。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让我心里暖暖的。当我问及檀道庙位置时,她又是说,又是指,只怕我找不到。未了,她又问:“你也是找神婆来问前程的吧?她算得挺准的。”我感到莫名其妙,但着急赶路,便说声“谢谢”,告辞而走。

  三、双柏与图腾

  车子七转八拐,又连续问了好几个当地老乡,檀道庙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眼前的檀道庙没有北京故宫那样雄伟,也没有曲阜孔庙那般壮丽,仿佛是一个隐居荒村的世外高人,历经千载风雨,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就这样静静地、默默地等待着懂它的人来。其实,芮城的许多文物遗址都属于这种小家碧玉型,含蓄内秀,含苞待放。正是身在荒山无人识,一朝发现天下闻。

  跨入庙门,映人眼帘的便是参天双柏。这两株柏树躯干都在两围之粗,如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岁月沧桑在树身上刻下了数不清深而长的纹路;躯干盘虬卧龙,枝叶茂密蔽天,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这两株周柏顶枝及根部相交连理,东树无籽为雄,西树有籽为雌,两树柏叶皆向上翘,笔直树干纹理扭曲如玉龙缠身,雌树肚脐之中更藏玄妙,酷似千年神龟两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人翘首远望圣庙时,这双千年周柏树冠形状如若一尊巨大雄狮,昂首东望,若遇风气,雄狮更是摇头晃脑,实为河东大地奇观一绝。

  据说双柏在日军侵华年间曾经受到过破坏,“文革”期间也有人曾砍伐周柏,致使东边雄柏一枝断落,幸有附近百姓及时发现,群起相护,方才保住今日“双柏雄狮”样子。

  如今双柏树干缠绕着密密麻麻的红线绳,已然成为当地百姓心中不可侵犯的神树了,他们将它视为能够赐福佑安禳灾的图腾。双柏用自己的悲欢离合昭示着宇宙运转的奥妙真谛。以自己坚忍不拔的顽强生命力给当地百姓莫大的心灵慰藉,也在默默对来往的游客讲述着曾经的世事沧桑与千古佳话。

  四、争田与闲田

  如果双柏的奇形与旺盛值得赞叹的话,那双柏隐含的历史故事更让人赞不绝口。

  这双柏始栽于西周初年,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它曾经见证了虞芮让畔的典故。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当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其所著《史记周本纪》里记有:“……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和“六尺巷”类似的故事:

  商朝末年,芮城那时被封为芮国,与芮城交界的平陆当时被封为虞国,现今的檀道庙附近为古代虞、芮两国的交界。由于分界不明显,古芮、古虞两国在其交界处常常发生土地纠纷,甚至兵戈相见,狼烟不绝。

  正当二国君互不相让、僵持对峙之时,一位从西岐经商回来的虞国人朝见二君称:西岐周国周文王是位很有声望的统治者,因为政绩颇佳而做了商朝西方诸方国的方国之长。他办事公道,百姓对他言听计从。何不去他那评论曲直?

  芮、虞两国的君主便约定同行去周国,请周文王评理。二人进入周国之境后,先见路上的年轻人帮助头发斑白的老人拿东西,又见路边耕田的农夫们相互让畔。进入城内,发现此地百姓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进入朝廷,又发现地位低的官员礼让地位高的。于是两人大为感动,以争为耻,便不再找周文王评理,相约而返。来到争畔处,变争为让。结果两国原来接壤的这个垣,竟全部闲置起来,皆不在这里收税。此地百姓无不感激二君的洪德,后人将这道垣称为“闲原”,也称“闲田”。

  关于闲田的划分区域,北魏郦道元在其地理名著《水经注》里曾有过结论:东自平陆县南候沟涧,西至芮城县浢水涧,东西十五里,南北二十余里。闲田这个特别的称呼,一直被檀道村附近的两县村落沿用,可见虞芮让畔影响力之广。

  五、祭祀与会演

  进入檀道庙正殿,这里供奉的主神是后土娘娘,蛾皇、女英二位娘娘侍立左右。我们来的或许是淡季,香火并不繁盛,几名看管人员在庙内无聊地玩弄手机。

  后土娘娘是土地之神地皇,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万物之母。供奉后土娘娘的庙宇遍布全国,尤以我们运城万荣县的后土祠名气最大,黄帝曾一统九州后,亲自来到此庙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娘娘,尧、舜、禹以及后世不少皇帝都曾先后到万荣后土伺祭祀。汉武帝祭祀后土娘娘时所作的《秋风辞》至今被人传颂。

  娥皇、女英是我国古代圣贤尧王的两个女儿。相传尧暮年时巡游,在我们运城垣曲历山看到一个耕种的年轻人,他精耕细作,勤劳朴实,又器宇不凡。经打听得知,此人姓姚名重华,是个方圆百里有名的大孝子。尧王很是欣赏,于是就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后又将王位传之.姚重华即后来的舜帝,民间将娥皇、女英二人称为二娘娘、三娘娘。

  晋南民间对后土娘娘十分崇敬。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后土娘娘的生日,这一天是檀道庙最红火的日子。每年这一天,附近虞、芮两地的不少民众都自发来到这里进行祭祀。

  檀道庙古会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清朝以后,宗教活动渐渐演变为民间狂欢。庙会一般持续三四天,恰时,庙内香火缭绕、香客不绝,庙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由于檀道庙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所以庙会不光只是十社三村的百姓参加,外地群众也纷纷前去捧场热闹。所以,这庙会被当地人称“三省会”。

  这天,平陆、芮城二县会请戏班登台唱戏,让百姓过足戏瘾。四方百姓则轮流进香祭祀、折花祈愿、拜神求药、请神求子等。

  庙会最大的特色莫过于芮城、平陆两地百姓的“争”与“和”。两县百姓会唱娱神对台戏,比谁的戏台下的观众多。之后又要比抬娘娘像进庙,看哪县抬得最高最快。通常在这个环节里,会发生一些争闹,但纯属竞技并不影响两县人民感情,况且百年过去了,从没因争闹伤人不欢而散。此活动将两县的“争”与“让”的内涵文化表现到了极致。而且一定要先争后让,争中有让,从而表现出虞芮让畔内涵。

  六、开发与保护

  庙会期间,也有百姓向檀道庙神婆卜卦算命。我和朋友在后殿看见了神婆在给客人算命,而且不少都是开车慕名而来,可见神婆名气甚广。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卜卦算卦不如奋发努力,求神拜佛不如积德行善。但不论怎样,檀道庙的保护开发和古会延续至今,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当地四方百姓相互交流、增进和谐的纽带,自然成为穷山僻壤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离别时刻总是那么恋恋不舍。我站在双柏下,望夕阳西下,将思绪收回。历史云烟虽远去,而古庙与这双柏却依然存在,尽览世事,感念悲欢。

  今人不识古时物,古物曾经阅时人。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遗产。保护遗址便是珍重历史。愿人人都能增强保护历史文物遗迹的意识,别让我们的无知和草率,使身边货真价实的瑰宝或是毁尸灭迹,或是成为“赝品”。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9091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