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知道大丰山脉是福建省的著名山脉,它横贯在福建省与江西省两省之间,自然形成两省交界的“分水岭”。它虽然没有北方山脉的雄奇与险峭,但却突显南方山脉的温文尔雅与多姿俏美-----这里的草木茂盛,物源丰美,同时是闽江的发源地。
读初中时,我曾在大丰山脚下一个叫赖坊乡的中学就读。赖坊乡隶属于福建省清流县------现在已被国家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赖坊中学” 正是建在大丰山脉脚下一个叫“南山村” 的小山坡上,离乡政府所在地约有七八里地吧。当时我们上课,中午都得自带饭菜去吃,傍晚才能回家。正是建校初期,学校实行“勤工建校”, 虽说不上半工半读,却也经常进山挑炭砍柴。
从学校向大丰山内行进约莫六七里地,过了“大丰山农场”, 便进了大丰山林区。这里是另一个世界,顺着沟壑向山脉深处行去,两边的山谷是迷雾繚绕,鸟语花香,枝繁叶茂,草木丛间常有知名或不知名的野果闪现。潺潺的山水从忽左忽右的身边流过,仿佛洗净了身上的尘土与心中的烦恼,进入了如仙似梵的境地!我们这些进山的孩子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採摘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山果。我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进山砍材没有经验兴奋过头,走的怱忙忘带了书包。望着同学们满地的捡酸枣,心里急啊!赶忙将外裤脱下,将两个裤脚用草藤扎上,非常现成的野果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自己当时挻可爱,满聪明的喔。当时,有一些外地“香菇客”在大丰山内常住,他们一边烧炭卖炭,一边种植香菇木耳卖到全国各地。风歺露宿,吃的是山珍野味,住的是野草窝棚,真可谓是野气十足!我们便成了“山外来客”。一去就是百来号人,他们忙的不亦乐乎。当时,我是班上唯一的一位“机关干部的孩子”, 这些农民的孩子特别淳朴,也特别跳皮,同时,对我特别友善!回程的路上,他们将“香菇客” 的干香菇木耳偷了一书包塞到我的手里,我傻了眼,满脸通红。他们安慰我说:“这些东西他们多的很,不稀罕的!”
最有趣的要属採杨梅了。那儿的野杨梅树可不是一棵两棵的,而是成片的满坡满岭,只要你们能在崇山中发见它们,那你们的喜悦便从此开始了。通常这都是孩子们心中的秘密,发现了梅林是不会轻易地告诉别的孩子的。有同学悄悄地将这个秘密告诉了我。从此,我便开始关注这片梅林,从早春二月开始就常冒着濛濛细雨到梅树下去守望,野梅树是象桃树般大小的果树,树叶也和桃叶般大小,但我始终也没有看到过传说中的“三十夜,梅花开”的盛景。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毕竟我那时候只是一个初中的孩子,不敢在每一个大年三十无月的夜里,闯进野兽出没的原始丛林。而后的梅子便青青地挂在树上,极不起眼,也不讨人喜爱,含在嘴里酸涩涩酸溜溜的让人掉牙。这样的守候一直要到五月初, 成遍的梅子象九月底+月初的枫叶般由米黄逐渐转为淡红色, 最后到六月初的鲜红欲滴漫山红遍!第一次採梅子, 故事是最深刻的!我将一个军用书包挂在胸前,站在树下,沉甸甸垂下的梅枝,很快让我将书包装满,没有经验的我已是心满意足,坐在树下品味起来。淳朴的同学们坐在树上望着我傻笑。开始,我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望着淡淡洒在树顶和同学们身上的阳光,明白了!树上向阳高处的梅子一定更鲜红更水灵更甜蜜!于是我也仿效同学们“猴子上树”! 果不其然,树梢向阳处的杨梅是又大又甜。我是採一些大的丢一些小的,採一些甜的又丢一些酸的-------这让我想起“猴子摘玉米棒” 的可笑故事:猴子从山脚忙到山顶也只採到两个玉米棒。只不过我比猴子聪明,是用大的换小的,甜的换酸的,忙碌了一个上午,也只採到了一书包的杨梅,一样好玩喔。事后我才知道,乡民们上山採杨梅是挑箩筐去採的,一个上午欢快下来,总能满载而归。那才会有一种丰收的满足感啊。
那里的山溪水也是清澈甘甜的。从山壑股股山泉的清凉中也能流淌出故事。在山民的憶思中是有“山神” 存在的哦,进山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山神” 的眼皮底下,所以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千万别做。否则,会招来“山神” 的惩罚。更不要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丝丝甘泉,潺潺清流更是不能将它弄赃,那是生命之源,纯朴的村民都知道这是“山神” 对 勤劳民众的恩赐!所以,进山的人都有一条不成文的无言约定,凡在途中和山间有幸遇上了清洌的甘泉或泉流总是敬若神明,百般合护。自然会有好心人在泉眼边放上一个瓢或碗让路人做饮泉解渴之用。同学们告诉我说:“这样做的村民可集大德了,日后会得到好报。”我心中素然起敬,升腾出一种明净纯洁的情怀。这让我想起赖坊乡的赖安赖武村,那里的村民很自觉,几百年了,村背后的原始森林一直保持完好,山上的野榛子树野柿子树随处可见,林子间常有蹄形野兽的足迹,也经常有被野猪拱得乱七八糟的树根杂草,还有村民反应说在林中见过大形蟒蛇,这让我好长一段时间害怕上那座山。当时已是一九七九年了,两村的饮用水还全是靠从原始森林间日夜不断潺潺流下的山泉,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许是过水年月过长的原故吧,过水的水槽在夜里发出闪闪磷光,颇有几份神密色彩。水质清凉甘甜,夏日我们单位上的人还常到那儿去提水泡蜂蜜饮。两村村民就利用这一水源,在两村各街门楼之间,建立起了完整饮用水源网,颇具自然人文色彩,想过去这个水网也建成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可见先人的聪明才智,和顺天应势的自然人文科学观。并且将子孙教化的如此好,村规民约代代相传,人人尊守,保护自然爱护家园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道德规范。正应了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 观。
几十年再没有回到过大丰山脚下,也没回过大丰山农场,没有机会再回访那几个村庄。在全国上下“讲环保,回归自然”的呼声中,也不知道那里的自然人文景观是否保护完好,成遍的梅子岭还在吗?带着太多的疑问,也常常想起“南山中学”。 当我从报端得知清流县赖坊乡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的消息后,写下了这篇《大丰山记忆》作为记忆,因为往日那里的山水确实太美了,故事也美。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818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