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乌云寺散文
适逢晚秋季节,朋友约我一起前往就近的乌云寺一游。乌云寺为英山佛教祖庭,我早有耳闻,便迫不及待,欣然前往。
置身乌云山之中,举目遥望远处的寺庙,那一面面白色墙宇似笼罩在祥云里,又凸显着佛教的神圣与庄严。在灿烂的秋阳下,在郁葱的树影里,远方的乌云寺闪耀着金色肃穆的光辉。
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和神往,跟随朋友一起顺着蜿蜒的登山小路,又似随袅袅薄雾盘旋而上,沿途那缤纷的野花、红色的枫叶、茂密的丛林散发着返璞归真,朴实沉静的气息与我们轻悠的姿态有种超然的默契。
约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踏上青石阶梯我们来乌云寺山门前,只见这里常年香火不断,燃尽的香灰在风中飞旋,空气中带着烟火味道。
循木鱼声声进入大雄宝殿,宝殿正中供奉弥勒佛像凸肚袒胸笑口常开,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庄重而温曦。
寺庙里的主持正在佛堂内打坐念经,见有香客造访,便起身和蔼的接待,他先引领我们在大雄宝殿礼佛毕后,便陪我随意攀谈起来。交谈中,我知道乌云寺庙是起建于北宋年间,传说当年弥勒佛祖云游此处,见这里四面环山,苍松翠竹,景色十分优美,俯首下看,山下翠色山丘,湖光山色,空阔自由,更有那怡人的清茶香气在他周围弥漫扩散,让他心旷神怡,便在这一方净土逗留修行很久。
主持师傅双手合一,表情安然,嘴角上扬,一边有声有色的讲叙,一边打开通往佛殿后山顶巨石堆的铁门,让我们观赏佛殿后面的悬崖峭壁组成的石貌,说那是传说中弥勒佛祖打坐留下的。
站在后山山顶伫立,我再次感受着置身这葱翠高山中的奇妙,眼帘映衬着绵延起伏的山峦在云雾缭绕下有种难以言叙的静默,山下古朴的村庄错落有致的身影深深隐藏在群山翠林中。似饶有兴趣的陪我沉浸在优美古老的故事之中。
天空是湛蓝的,璀璨的太阳破云而出,透过温暖明亮的阳光,遥远中矗立着一座一座线条简洁的群山隐约可见,宛如是寺庙的一道道天然绿色屏障,仿佛使它完全超脱世外却又与天地万物密不可分。让这乌云寺庙蕴藏着宁静而充满神奇的力量。
我长久的陶醉着,凝视着,云雾缭绕笼罩着我们之前的来路,又好像一道无声的屏障,把烟尘中的琐碎事情以及灰尘气息相隔开来,令人觉得内心无限平静和安宁。
见我们已过斋饭时间,主持安排斋房为我们生火下面条。我施礼退出后,内心感慨,和师傅虽然萍水相逢,只有短暂的缘分,但是感受到了他这份关怀亲切情感。和他那愉快的交谈,就像清澈的水滴,在我心里留下甘甜的回味。
斋房里升起炊烟,铁锅里沸腾着从山下接来的自来水。不知为何,我到任何地方都一直青眯当地的水感,到此处亦不例外。
寺里的水,在空气中带着若有若无的薄香,那种香气是简单而清淡的。我情不自禁的伸出手掌捧到嘴边,水花在我手心敏感而深刻的清凉流转起来,一股晶莹透亮的甘甜顺着喉咙一点一点沁入心田,轻松和静怡在我心里交织、翻滚。我感叹,这恬静的美好滋味是永远无法被时间所淡忘的.。
休息间歇,我和朋友见斋房张挂玄奘大师回答唐太宗的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回味起上寺的所见所闻,那美丽的传说正说明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安居乐业,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泡出的云雾香茶绽放清淡的涟漪传达的是善意、关爱。灵山秀水里的人们对每位来客都会以一颗快乐平常心来接待。
我深思良久,不能确定有所悟,但读到这里,心有所动,隐约觉得禅是一种希望,一种生命的理想象征,它赋予生命里物质以外的意义,很美好,无丝毫伤感。
和朋友轻声交谈着此文的当时背景时,回头发现为我们端来面食的师傅一直在一旁微笑,我好奇的:“师傅来这很久了吧。”
他笑说:“记事起就在。”
听此言,我不得不注意起他来,他耳朵有些背,却总倾出前身想招待好我们,他的嘴里只有一颗大牙,却至始至终心平气和的微笑着,这样坦然纯真的笑容,闪烁着天真无邪的神采,是与天地融为一体的自然纯粹的快乐。我猜想,这里没有喧嚣闹市的轰鸣,远离沽名钓誉的红尘气息,不受趋名逐利的影响,远离物欲横流的羁绊,他的心境是幽静和自然的。不觉我和他一起开怀的笑着,无声愉悦在我们心底流淌开来。
下山的路上,云雾未曾完全散去,明亮的阳光撒满绿色的树林、草丛中,那温暖清澄的佛香,诚实微笑的人,永远渗透在我的心里,不能释怀。
【悠游乌云寺散文】相关文章:
1.悠游诗海随笔散文
2.西寺的散文
3.夜行山寺的散文
5.贤隐寺散文
6.寺院深处散文
7.北冥寺散文
8.走访官寺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2678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