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课文叫《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改编于《水浒传》,内容就是写林冲发配到沧州之后,遇到柴进,柴进礼遇有加,洪教头不满,提出与林冲比武,结果被林冲打败,羞愧而走。
这段时间市里搞了一个教研活动,找出一批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家都来上这节课,期望通过不同方式的课堂教学来激起大家教学的智慧、创新的火花,我参与了自家的活动,然后又听了几位外地老师的课,就有了想说一说的冲动,不妨记录一下。
课自然都是好课,事先都打过招呼,都有充分的准备,再说怎么着也是一个县区级的教研活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素质原本就不值得怀疑,甚至相应的学生事先可能都操练过,于是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读、学生读、读过了还能演,课堂上很热闹,氛围很好,听着也觉得舒服,临了自然只能以活动大功告成这样的词语来总结。
作为一名很草根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因为熟悉,所以还是有点感触的。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还是老师的表演课?二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几乎所见的课堂都是一个模式,就是老师出几个题目,然后学生围绕题目读课文,然后老师让学生根据读出的内容,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重点的词语对人物性格作为展示,最后总结。时间够的话就再次阅读一下课文,时间不够的话,就布置个阅读《水浒传》的作业,小孩读不读就管不着了。
课堂上的“语”和“文”哪儿去了?
语文,不管你怎么定义,但是不可或缺的是说话和写作,“语”主要是说话,“文”主要是写作,一节课上听不到“语”,看不到“文”,或者说听到的很少、看到的很少,似乎就有点偏离语文的本质。什么事情老师都做了,学生只要跟着老师应承就行了,学生大多数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是吻合的,遇到不太吻合的情况就轻巧地避过了,直到找到“知音”为主,课堂变成了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目标的舞台,老师的技能就体现在好的老师能够更为经济地实现预设的目标,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老师的表演课,教学水平与能力实际是老师的一种演技的体现,它更适合那些整齐划一的善于领会老师意图的孩子们,而不是全部,更不是个性特质明显的孩子。
不过,比以前要好点,以前就是老师一个人说,上课的模式是“填”鸭子,现在,我们换成了在老师的矫正下,学生自己在“填”自己。我们太不放心孩子啦!我们踟蹰着终于推开了半扇窗,但是我们绝不敢打开大门。这个大门就是孩子的自主意识。
回顾一下课堂的一些环节:
老师问:洪教头是什么人?
孩子答:粗鲁、蛮横、贪念钱财、不堪一击……
老师在问:林冲是什么人?
孩子答:聪明、忍让、机智、武艺高强……
老师:好!我们就再次阅读反映这些情况的内容。
姑且不说,洪教头与林冲是不是那样的人,就这个环节来说,其实作为听者,我就很失落,一种不能言说的失落。为什么都这么说呢?那么多的孩子怎么就没有一个杂音呢?我想可能就是我们平时太需要这种整齐划一的回答而使得其他声音逐渐地变低乃至归于无言呢?实践告诉我们有时候学生回答是瞟着别人的,不说吧!怕老师说自己上课不专心,说吧,又怕与老师的不搭调,怎么办,别人怎说俺就怎么说!孩子们还是很精的。
我们整天喊着要创新、要有个性地成长,可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偶尔流露出的一些灵光扑灭,他们怎么能怎么敢说出自己,展示自己呢?
有一篇文章叫做《兔子耳朵与三个孙中山》,说一个小孩写了一篇作文,说参观中山陵,看到了三个孙中山,后面的一个是站着的、里面一个是躺着的,三个孙中山的脸还都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玩了一会,觉得没劲,然后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老师是这样点评的“你看,多么有灵气!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谓是天籁之音!将来一定是研究问题的高手(到这儿挺好,不好的是后面几句)。可是老师说,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对伟人不尊敬。因为科学主义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健康的东西,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有思想性,怎么就不健康呢?小便不健康?那就把自己憋死!哪儿对伟人不尊敬?对伟人应该怎样尊敬?
韩寒说自己的第一句谎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你是吗?你们是吗?原因何在?板子不能全部打在老师身上,但是我们老师作为教育的出发者,我们还是要从这些现象上去思考一下。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误读吗?
语文一贯的概念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就是小孩一方面通过学语文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学过之后要能会说话,会写文章等等;另外一方面通过学语文能够读懂文章,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养分,提高人文素养。但就这篇课文来说,他们要知道课文中的几个人,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出现那个情况。至于非要说林冲是个什么人,洪教头是个什么人每个人的看法可以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在上面一刀切,那就是误读。
老师说,林冲聪明、机智、谦虚、知礼、忍让、武艺高强,洪教头粗鲁、贪婪、狂妄、不堪一击,学生认认真真地记在书上,表示对新知识的理解。
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分析:
林冲聪明在什么地方?我看不出来。你说,人家洪教头一棒子打来他能让开就叫聪明、机智,牵强了。换做谁只要有个好手好脚都得让,让是本能,让开让不开是能力问题,老师说聪明,大家都说聪明,就不太符合事实了。忍让也不完全是它的性格,林冲是豹头环眼式的人物,这个长相和张飞是雷同的,之所以忍是因为不想惹事,罪不至死,就想着早点回家;其次柴进不表态,不知道是能打还是不能打,柴进是什么人物?皇室后裔啊!这个江山原本都是姓柴的,虽说是瘦死的骆驼但还是比马大啊!家中还供着铁券丹书,你一个落难的林冲,人家好吃好喝招待你,你就能因为人家教头一句话就毫无顾忌地打人家?说“不敢、不敢”是因为不敢把柴进打翻了柴进面子上过不去,直到柴进解释了这个人到我家时间不长,四周没有对手,我也想看看两位的本事之后,然后林冲才应战的。他根本不是怕他,也不是刻意想忍让的。他面子上的谦虚实际上骨子里有一份傲骨,要不打了五六个回合之后才让别人把枷锁打开,没准他就以为我带着枷锁就能把你搞定!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想而已,更大的可能是洪教头上来就打他,他忙着应付没有时间。但是如果孩子有类似的说法,我们能说他们就是错误吗?不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才精彩,遗憾的是,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老师牵制了他们的思维。
再说说洪教头。洪教头也不是那么多形容词堆积下的人物,他就是一个江湖莽汉。因为坐井观天,十里八里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自然骄横起来,看到主子宠爱别人,风头被抢,心里有气,就想与这位是不是禁军教头的人比试一下,最后技不如人,羞惭而去。所以我们可以说他目中无人,可以说他不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但是,如果硬要说他不堪一击的话,过了,因为他的对手太厉害了;说他因为用棒子打林冲的头部就说明他凶残,也太牵强,比如总不能专门找屁股打啊!那是演戏;说他看到银子就贪财,也是硬往这上面在拽,至于说他是市井无赖、甚至十恶不赦的话,就太过离谱了。
对于这件事,施耐庵是这样说的:“欺人意气总难堪,冷眼旁观也不甘,请看受伤又折利,方知骄傲是羞惭!”作者也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想把洪教头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所以,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应该看一下原著,至少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对我们解读课文是有帮助的。
也许教学用书上有这样的暗示,也许我们的考试卷上有着三四个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填,老师要是不提炼几个词语的话,学生就考不出分数。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可是孩子以这样的状态去学语文、读名著的话,他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吗?他们能读懂名著吗?
我们的教育呼唤的是千姿百态的人,所以我们要呼唤灵动多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地释放出来,感受语文的魅力。
【呼唤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散文】相关文章:
2.声声呼唤散文
3.呼唤春天散文
4.春天的呼唤散文
5.呼唤自由--散文
6.呼唤的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2646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