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天,放慢了更文速度,日子如过眼云烟,没有任何残留。
第1天,翻阅芒格《穷查理宝典》。自己没长出经商的头脑,但李善友教授一再推崇芒大师的超凡智慧,索性买来阅读。当迷信一个人的时候,头脑会不自觉的将其神化。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段故事都值得琢磨玩味。尤其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更是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当一个人成为亿万富翁,在他身上可以找到数不清的优点。对个体而言,时代在变,境遇在变,你无法套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更无法找到相同的场景。你只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寻找下一个方向。别人的成功,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故事,你都不会再次重演。唯一可以借鉴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
芒格被称为“长着两条腿的书”。他的智慧来自书本,来自丰富的经历。他自学众多专业课程,写出误差心理学。他喜欢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极端,不盲从,即使与所有人意见想反,依然坚持。他的`想法经过深入分析思考,绝非人云亦云,无凭无据。
他是一个用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的典范,且在事业成功的顶峰拿出99%的财富积累做慈善。94岁高龄依然倾心于热爱的事业,绝不退隐。真正成功的人,大概都没有退休的概念。他们以工作为乐,以事业为重,发自内心的付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第2天,参加同学父亲的葬礼。我不知道应不应该说起这个沉重的话题,老同学却不得不面对。他没有想的那么不理智,对我们反复说起一句:“不真实”。朝夕相处的亲人,说没就没了。他躺在那里,无声无息,安静的离开这个喧嚣的城市。只有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曾来过,更多的人不知道他的存在。看着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听着老人奋斗的一辈子。一个人就这样不在了,消失在人群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留在亲人的记忆深处。不真实,却又那么真实,他真实的来过,活过,爱过。
想起母亲说过一句话,“佛教让你不再恐惧死亡”。当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当一个人看到生命无常和有限的时候,他(她)可能会走向佛教。佛教在彼岸创造了一个没有生与死的世界,超越我们可以理解的所有范围。你信仰,它会向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相信,这是人类创造出来又一个美好的向往,一个共同的愿景。按照《寻梦环游记》的说法,对逝去的人,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是不要忘记。每个人都会离开,每个人都会被人忘记,只有那些曾经为这个世界创造过更多价值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过往才会被后人说起,被后人当成故事向下游传递。
第3天,哲学进入视野。一个人,一生可以获得许许多的荣耀和快乐。但那些高贵的灵魂,无一不是摆脱了柴米油盐,进入更高的思维领域,开始探索更加重大的问题。牛顿把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时光留给了哲学。乔布斯曾公开说,愿意用一生的财富,换取同哲学家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
是什么让这些伟大的人物痴迷,是什么让这些牛人们趋之若鹜,是哲学赋予的终极智慧。他们都在追寻最高阶的智慧,试图回答人真的有灵魂吗?人生的意义到哪里去寻找?……
无论芒格、佛教还是哲学,都在给出自己看世界的视角。佛教有着最为深远和宏观的角度,它站在另一个星球和世界看待当下的生活。眼前的小情绪、不开心都化为云烟,连我们自己都成为一粒尘埃。上帝视角跳出当下的境遇,让人得以放下暂时的郁闷与纠结。哲学帮我们回到现实,用最底层的逻辑分析反思,找到突破口,找到假设中的证据,找到源头,一步步推导出逻辑三洽的结论。
第4天,新视角看老问题。所有的思考都是拿来用的,空谈只能让思想飘在空中,更希望它们纷纷落地。有位老同学和我谈起员工的管理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无论学习,还是思考,无论挣钱,还是调动智慧。每个人都身在一个特定的组织里,那怕独自在家,也跳不出家庭这个非正式组织。
家,是个讲情感、爱好和兴趣的地方。可是情况往往相反,我们习惯讲谁的权力大,责任是谁的,为家庭设计非常远大的目标。结果发现,家里人常常因为谁说了算大伤感情,常常因为家里谁该做家务,做饭而不和。然而,进入企业公司,人们又大讲感情,爱好和兴趣,不断地希望能够被照顾,不断地强调要和谐,不断寻求“家”的感觉。
家是一个讲感情、培养共同爱好和兴趣,共担风雨的地方。企业公司,是个创造价值,讲责任和权力,为共同的目标付诸行动的地方。有时候,我们总是反着想,一开始就错了,所有的努力都在远离最初的目标,远离一个不想达到的方向。
每一天都有事情发生。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方向看世界,从多元思维模型到上帝视角,从哲学思维到现实问题,需要不断的切换,让自己的视线更清晰,行动更明了。
四天转瞬即逝,成为眼前不多不少的一段文字。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录下来,都值得去想点什么,做点什么。
【生命中的每一天散文】相关文章:
1.生命的每一天散文
4.生命中的意义散文
5.生命中的希望散文
7.生命中的唯一散文
8.生命中的温暖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854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