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饭后,老伴对我说:“今天是礼拜天,咱们到外面走一走吧,也好锻炼锻炼身体。”我欣然同意。
穿过兴隆小区,来到宽阔的解放路上。这条马路负荷很重,十分繁忙,人多车多。用人如潮涌,车如流水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老伴说,我一看到这么多人这么多车,就打心眼里发憷,就觉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的。我说,来,让我挽住你的胳膊,带着你走吧。我一把挽住了老伴的胳膊,左观右看,躲闪着人行道上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避让着摩肩接踵的行人。
不知不觉,来到鼓楼西街。马路对面,是山西师大园林式的游园,老伴想去逛逛。穿越马路时,我紧紧地挽住老伴的胳膊。她说,这样,有一种安全可靠、温暖幸福的感觉,紧张的心情,也定下了许多。
山西师大园林式的游园内,阳光和煦、清风宜人,年轻的爱侣,或缓缓而行,或依偎而坐。我也情不自禁地挽住老伴的胳膊,让内心的温馨无声地传导。老伴却有点不好意思,几次想挣脱,我硬是紧紧地挽着。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老伴欢快的'心脏跳动声。出了师大校园,穿过鼓楼南街,我们又来到位于信合路上的百汇批发市场。就这样,我时而挽住老伴的胳膊,时而牵住老伴的手,信步逛了整整三个小时,虽然有些累,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塞满心窝。
又是一个双休日的上午,我和老伴去逛商场和超市,见人多车多,在众目睽睽之下,我还是挽住了老伴的胳膊,穿梭在拥挤的大街和堆满商品的廊道。老伴说:“我这么大人了,又丢不了,不要老是这么挽着,让人笑话。”我说:“有什么好笑话的,挽住你的胳膊,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幸福啊!”老伴笑而无言,只是用胳膊肘子轻轻地捅了我一下,露出了羞怯怯的神情。我和老伴在商场、在超市徜徉了近两个小时,不仅收获了一些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许多愉悦的心情和甜蜜的幸福。
刚刚跨进2018年的门槛,一场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气候骤然下降,被车轧人踩过的路面既坚硬、又光滑,我怕老伴摔跤,出门时始终挽住老伴的胳膊,不敢有半点的疏忽。每天早晨起来,我都要和老伴一起到临汾市乌鸦巷的菜市场转转,顺便买点菜,逛完菜市场,再加入锻炼身体的行列。去菜市场必须穿过“广宣街”“解放路”“平阳南街”三条马路,只要是过马路,不管车多车少,我都要挽住老伴的胳膊。返回时,但凡能腾出手,我依然要挽住老伴的胳膊过马路。
晚饭后,无论是在马路上悠然散步,抑或去逛夜市赏风景,路不好走时,我都习惯于挽住老伴的胳膊,当好老伴的扶手。不经意间,我发现一些年轻人、中年人,甚至于老年人,不时地投来一束束羡慕的目光!
是啊,我和老伴已白发满头,正迎接着人生的夕阳,年轻浪漫不再属于我们了。回想起同老伴结婚以来的往事,我总是感觉到格外地内疚。年轻时,我们离多聚少,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手牵手、肩靠肩、胳膊挽胳膊地尽情享受青春年华的幸福和快乐。即使有时相聚一起,因工作原因,我也极少能够陪同老伴逛商店、逛公园、逛大街。我们大多时候是在两地分居之中,各自经历风霜雪雨!我知道,这么多年来,老伴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由于多年的辛劳,老伴的身体也一直不是太好。为了补偿欠下老伴的感情债,闲暇之时,我便经常和老伴一起出去遛弯儿,让老伴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像今天的愉悦欢聚,在过去时的环境、过去时的艰辛情况下,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如今,我和老伴虽然老了,却赶上了好时候,便想重新拣回那些已失去的遗憾,也来一点点儿“浪漫”。我真诚地对老伴说:“今后,但凡出门过马路,但凡人多的地方,但凡雨雪天,我都要挽住你的胳膊。”老伴幸福地说:“随你便吧!”我想,不仅是年轻人要挽住爱人的胳膊,老年人更应该经常挽住老伴的胳膊。因为,漫长的人生之途是在相互搀扶中度过的啊!
难以忘记,那年我一个人居住在临汾,半夜三更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想上厕所竟四肢无力,稍微动一动便大汗淋漓。从不愿打扰别人的我,硬是撑到凌晨时分才电话告知同事,把我急送到医院,免除了生命之忧。经历了这件有惊无险的事,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觉到,最离不开的就是老伴的搀扶。
有人开玩笑说,牵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可我觉得,挽住老伴的胳膊,那种感觉很好,满怀的情感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已近花甲之年才懂老伴情的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老伴相伴相随。我感到,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深刻体会到老来伴的真正含义。
也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我认为,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去调理,就能够把这杯“白开水”,酿制成一杯味道甘甜的美酒。
经常挽住老伴的胳膊,是一种心怀感恩的表现,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是一种恩爱缠绵的展示,是一种和谐气氛的营造,更是一道令人羡慕的人生风景!
的确,迈进老年的门槛,有老伴相伴相随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气啊!
【挽住老伴的胳膊散文】相关文章:
3.老伴沈从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771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