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是有缘的,我喜欢读书,对书有着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当然,书是否喜欢我这便不可知了,许是我对书单相思罢,曲回转折,书并非灵物,却是圣物。
依稀记得与我结缘的第一本书是本小说,说来也有些无法想象,一部小说书怎会成为我的启蒙书,与我结缘呢,想来我也是解释不清的。还记得那本书叫做《五凤朝阳刀》,是父亲买来的。不过也记不大清是金庸先生还是古龙先生的作品了,因为这本书被遗失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小学四年级。想来也觉可笑,一个小儿竟也读这般书籍,但我就是读了,还读的津津有味。当时父亲是很反对我读这样的书籍的,因此也没少受批评,且被收走多次。不过我总是能找到父亲藏起的书,只是自此读这本书都是将父亲躲开来的。
也未可知当时是喜欢其中的武侠故事还是其他,总之是读来甚为愉悦。我仿似天生对语文文学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上学时期语文学的很好,至于其他功课便是马虎带糊弄了。这大抵也是我没考上大学的原因之一罢。自上了初中我便更多些的涉及到了课外书籍,除了语文课是最专心听的之外好似其他课上我都有在偷看其他书籍。尤其是英语课,总是肆无忌惮的看,此时也觉有些愧对英语老师。
我看的书籍大抵是文学与历史,记得07年,曾买了一本《三国志》,遗憾的是这本书被我藏在草堆,以至于不知所踪。藏起的原因许是怕父亲责怪罢,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父亲是不反对我看书的,只是关于这本书的事件也并未向父亲提起过。
记得在我放弃学业的不久有人嘲讽我看书,当时他是这样说的,“学都不上了,现在看书有什么用!”细细品来这话不可谓不伤人,隐含的意思大抵是说我做作罢。不过我是不介意的。以我的认知,看书是没有等级与权限限制的,没有谁规定什么人能看什么人不能看。书不只是大学问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读。读书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欢喜,读书是可以充实我们的。我欢喜读书,这便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者说我也属于尚书(非官名,这里指崇尚,喜欢的意思)派,相信这个派别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而且是非常庞大的。
有位笔友曾问我我读书是否是对放弃学业的一种补偿呢。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放弃了学业许是我人生一大憾事,但却并未左右我的人生。在社会中奔波的我一样可以读书,一样可以写作,一样可以充实自己。中国的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读至现在我依然没有读个通透,只是能勉强解其意罢了,也多有曲解。一本《论语》大约也读了三两月,还是蹲在图书馆读的,着实打扰了图书馆的管理人士。《大学》《中庸》《孟子》时至今日也只是偶尔翻翻,只因生活所迫,没那么多时间去钻研罢了。六才子书也就只读了《水浒传》,还是因为有名著的称谓才读的,不过这水浒是读的很早的,初中时期便已读完了,虽然读的不是很透彻。(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当代文学对我影响最深的便是鲁迅先生与胡适先生了,也曾收藏有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只是被人有借无还,便杳无音信。到现在只剩下一本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与一本《彷徨》文集。鲁迅的文章总是略显悲戚与沧桑,言辞锐利,只是我并不能仿出他的笔风。而胡适先生的书却只收藏有一本《中国哲学史》上卷,可惜下卷是寻不到了。自己没有收藏并不代表我就读不到胡适的其他作品,当然,又得多次的去麻烦那书店的管理人士了。
作家,文学家,史学家,我都不是,我并不是博学者,我读书的原因还是那三个字“我喜欢”罢。鲁迅先生在《死》中留遗言给自己后代一句话“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在鲁迅病逝后,蔡元培先生撰写一联表示哀悼,“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关于空头文学家想了解的读者可读读高昌文章《不要做空头文学家》,于此不做多解。书可以说是海洋,是读不完的,仿若你将读完所有的书作为己身目标,那么这便失去了读书的意义了,读书是可以陶冶情操的,当然某一类书籍是要除外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说到史学书,偶然之间在书店看到了当年明月撰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经典,这本书是现今为止第一部以白话文撰写的历史书,读来通俗易懂,且不会多枯燥。且书中包含多方面知识,古今结合,欢喜读书者当不可错过。如《春秋》,《左传》、《汉书》、《史记》等诸多史书读来难懂,文言文颇多,需要深入研究。说句玩笑话,一本《公羊传》读的我想哭!读完之后犹在云中飘。不过自隋唐之后宋元明清史书读来是稍显轻松些。
?读书便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与书结缘未知是我幸还是不幸,幸者,书的好处想来大家是知道的。而这个不幸者,便是有太多的囧事与难堪。更有些纠结事件与矛盾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我与书的结缘优秀散文】相关文章:
1.与书结缘的散文
2.我与书优秀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766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