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住过的那宿舍大院,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像一个个“鸽子窝”,承载着抹不去的青涩记忆。不经意间,它就会携着许多令人怀念的事物,美好地徐缓而来,既清晰,又陌生,有种令人伤感的缠绵和心痛的感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民的居住条件普遍不太好,我们全家五口人蜗居在妈妈所在纺织厂宿舍大院内的一间半平房内,大院内前后有三排这样的被工人戏谑地称为“鸽子窝”的宿舍,住着三四十户人家。那时,自来水未能到户,一排房子的十来户人家只能共用一个长方形的水池。那水池砌在房子西边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青青的苔藓爬满了池壁四周,显露出阴凉而养眼的氛围,透着院落里几许芜杂而不老的心事。每天的晨昏,大家聚集在水池上,刷牙洗脸、淘米浆洗,不紧不慢的闲聊声、亦庄亦谐的嬉笑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舒缓地打发着悠闲的时光。尤其是那棒槌有节奏的敲击声、宽厚的木质搓衣板与衣被间发出的摩擦声响,挥发出一股原始的生命力量,亲切而感人,透溢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当时的纺织工人都是“三班倒”,作业环境艰苦。挡车女工一班上下来,丝絮满身;机修男工则是遍体油污,只记得家属们手中的一块块长条肥皂,一天天“瘦”下去,嘴里尽管有些唠叨,可洗衣的劲头丝毫不减。而让人难忘感动的,则是那寒冷的冬季,大家抢着用稻草、麻包铺在那光亮滑溜的青石板路上,洗刷时,人们相互搀扶着、提着醒,俨然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因为物质的匮乏,那时居民的家境较为清贫,哪家拥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很叫人羡慕。为打发时光,夜晚纳凉时,大人们常常请人说书,那时请人说书不要花钱,说书人乐意,只要不时地递上香烟茶水给他提神就够了。一院子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小孩或坐或躺在凉匾、竹床上,听一些诸如《玉如意》《珍珠塔》《孟姜女》及《岳飞传》《杨家将》等古老的故事和传说。说书人声情并茂的演说常常让纳凉的男女老少唏嘘不已,泪水涟涟。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收录机、黑白电视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邻家买了台12寸的'“红梅”电视,便成了我们小孩子心中的想物。起初,几个小伙伴也只是在门前探头探脑,后来,被邻居发现后,干脆每晚将电视放置到院中供大家观看。港台武打电视剧《霍元甲》《陈真》等故事中的语言、动作常常被模仿。
光阴荏苒,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居民的居住条件日趋改善,那种“鸽子窝”式的小平房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颖、美观的楼房了,小平房只能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一个片断了。
如今徜徉在老城区,看着这些高层建筑,欣喜之余,心中不免升腾起一种隐隐的失落。那些消失的“鸽子窝”,再也找不到了一丝踪迹了,似乎也抹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个美好印记。生命中,与“鸽子窝”丝丝缕缕相连的一些片断,不断地在脑海中缠绕,挥之不去。
【鸽子窝的记忆散文】相关文章:
1.鸽子窝散文
2.鸽子散文
3.失恋鸽子散文
4.榆钱窝窝散文
5.鸽子夫妇散文
7.燕窝新客散文
8.窝窝头经典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759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