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的雨季,天气像孩子的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味道。空气里弥漫着压抑的因子,仿佛要捂着人们的口鼻和身体,憋得人气喘吁吁、身上烧烘烘的。这不,刚在上周末才收停了雨脚,没几天,家里的墙壁、地板又是水晶晶、湿漉漉的,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可能弄个四脚朝天,即使不受伤,也要疼得咿咿呀呀的哼。这是明显又要下雨的征兆,天气预报更是先知先觉。果然,今天一早掀开窗帘一看,天空像一块灰突突的抹布罩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透过抹布的纱眼渗下来,一直淋个不停。可是,下了大半天,也没见怎样的清凉,遍身还有灼热的感觉。或许需要一场瓢泼的大雨,才能带来些许凉意吧。
不过,转念一想,觉得这只是一种奢望,因为地气是温暖的,天心是火热的。若是慵倦无聊,烦躁不安,难以消受,除非去寻觅幽谷仙洞,到那里或许有舒适的惬意。这时节,虽未入梅,却也和“黄梅时节家家雨”的节令差不了多少,到处都是湿湿的,热熏熏的味道。劳碌的人们,可实在没有许多心事去计较天气的凉热,心情的好坏。他们只知道要趁时赶季,跟着疯长的草木,和瓜果青苗一起,去追求橙黄橘绿的金秋。
四、五两个月,大多是梅雨天气了,子规声声,阴雨绵绵,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农忙季节。这时节,采桑、采茶、养蚕、种豆、锄草、插秧,诸般农事应接不暇。晨兴晚归是人们历来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连黄发小儿,也可能泡在“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忙碌氛围中。
我也曾有过这种深刻的体验,虽然已经过去了若干年,但记忆犹新。三十多年前,未成家的'时候,父亲离开了,我独自在教学之余,学着剥麻、犁田耙田,经常弄得泥巴鼻子泥巴眼的,顶着星星回到家中,骨头像散了架似的,累成一条软哒哒的蛇,恨不得不洗不吃就倒头睡,但往往天不作美,晚上还得瞌睡惺忪地通宵放水;成家后住在岳父家,两家田合在一起做,也少不得跟着一起忙忙碌碌,时常在最忙的时候,日插秧苗夜车水。农事有句谚语,叫“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季节耽误不得,迟一分就会减少一分收成。在手工操作的时代,效率低下,又要抢早,所以,家家户户都是忙得不分昼夜,忙得晕头转向。逢栽插正需要雨水浇灌,天时雨沛对农民来说,可谓是喜雨了,农民巴不得连天阴雨,将田地灌得盆满钵满,省得起早贪黑的放水,只要不泛滥成灾,没有哪个农民会厌恶这及时雨的。
记得苏轼有篇《喜雨亭记》。文中记载作者到扶风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这年春天,整整一个月未下雨,百姓因此焦虑起来,到了三月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认为下得还不够,后来逢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且一连三日才停止。这时候“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因此,作者为纪念这一喜庆之事,就借用周公得天子赏赐嘉禾,而取书名的先例,将此亭取名为“喜雨亭”。这篇文章还记载了,在亭子功成的酒宴上一段精彩对话。对话中说“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这篇文章的记载,一方面反映了官民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及时雨是农作物的命脉,也是农民乃至所有人生存的命根子。也正是如此,所以历代水利之事,皆被视为农业的命脉,而为朝野上下普遍重视。为了预防久旱不雨或暴雨成灾,更好地调节灌溉,上下合力先后兴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名垂青史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忧国忧民之情的文人墨客,也曾有不少关于讴歌时雨名篇佳制,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唐明皇张说等人的《喜雨赋》等。
话说回来,这样的连天阴雨,也不都是给人们以喜悦之情。对那些离乡去国、忧谗畏讥或深居幽闺的恨男怨女而言,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他们或生“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相思闲愁,或生“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时光暗逝之叹。
雨自无情人有情,今宵又是雨零零。临窗听雨的你会怎么想呢?
【湿润的雨散文】相关文章:
2.雨啊雨优美散文
3.写雨的散文
4.风·雨-散文
5.恣意的雨散文
6.留恋雨散文
7.成都的雨散文
8.优美散文《雨》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759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