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方言用文字表述出来,不少时候都是一件很让人犯难的事。比如“蹦弹球”中的这个“蹦”字,岳钰教授在他的画作中写成“迸”。我先后查了一下商务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不能说这样表述毫无道理,但我却更愿意使用得到辞书明确肯定的文字。在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西安方言俗语汇释》一书中,收有“蹦弹球”这么一个词条。释文是为:“儿童游戏。内嵌有芯子的玻璃小圆球叫做‘弹球’,游戏时在地上挖一小洞,用大拇指将地上的弹球蹦入洞中,入洞多者为胜。例:童谣:都说我能干,你到门口看,蹦弹球,搧洋片,样样事情都会干。”
在我看来,上述释文似乎尚达不到严丝合缝、无懈可击的水平。比如,“蹦”弹球这个动作,是必须由大拇指、食指、中指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没有人仅仅仰仗大拇指,就能够“将地上的弹球蹦入洞中”;“划拉”进去倒是有可能的——不信您试试看!
再者,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弹球的玩儿法,也并非释文中所说的那一种。岳钰教授画作中所展示的,是三指配合将弹球悬空托起,大拇指发力“蹦”出弹球,目的在于击中前方不远处地上格子内摆放的弹球。这种玩儿法,难度显然大了很多,但两球相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却给游戏增添了趣味、提升了魅力,较之《西安方言俗语汇释》一书中介绍的那种玩儿法,更为当年的我们喜见乐玩儿。
然而,蹦弹球只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喜爱的游戏,几十回冬去春来、几十次花开花落以后,如今的孩子,还有谁知道这种游戏呢?回眸望去,这个曾经快乐过我们的美好物事,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模糊背影,只能当作追思往昔的材料来使用了;这未免让人生出淡淡的惆怅……
不过人类社会就是如此,在它前行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里的新陈代谢,总是在永不停歇地进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必回首频念旧,但须放眼多求新,历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还真得依靠人类的这种“喜新厌旧”的愿望和追求。
话扯远了,回过头来继续说蹦弹球、说儿童游戏。
作为名词,游戏是指娱乐活动,作为动词,游戏的意思是玩耍。参加娱乐活动也好,玩耍也罢,其实是一回事儿,而且是人的一生里自始至终不可或缺的事儿。请设想一下,一个连玩耍、连娱乐活动都不思参与的人,又遑论生活情趣、何谈生命活力?
游戏对孩子们的意义似乎更为重大。眼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很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但如果这句话的内涵,是早早就把沉重的书包压在孩子肩上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对孩子而言,游戏甚至比读书更重要。游戏是孩子们最初人生历练和最早认知社会的平台;游戏对张扬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智力、健康孩子的体魄,作用真是不可小觑。
如今的孩子,在沉重书包的摧残下,就算游戏的兴趣依旧在心底涌动,他们是否还能有游戏的时间和勇气?
如今的孩子,就算有时可以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游戏一把,面对着电脑游戏的泛滥,是否还有健康有趣的户外游戏,可供他们选择?
正是这种严酷的现实,才让我对曾快乐过我的童年,但早已走进史籍发黄书页的旧时儿童游戏“蹦弹球”,常常回眸凝望,久久扼腕叹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275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