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绿色地活着
一个朋友对我说:“心绪烦闷时,我宁愿静静地看鱼在鱼缸里嘻戏游泳,宁愿观察赏一盆花卉、一片树叶、一团云朵,也不愿听世人的喧嚣嘈闹唠叨。”我的朋友能在忧郁烦闷中随遇而安,把注意力转移到“静看鱼游”这种休闲的心境里。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陶渊明那“悠然见南山”的从容休闲和淡定。想起日本俳句:“透过粘在玻璃窗的蝇翼,看到远方的雪山风景”那份寂静和落寞的美。
“生存——生活”的世界就象一个大蜂箱,为了牛奶和面包,我们整个就象蜜蜂一样在这嘤嘤嚷嚷的蜂巢里忙碌着辛劳着。当我们那有限的精力体力,有限的热情耐心在生存这张大网——这张由无数责任义务和规则秩序组成的大网里一点一点消耗殆尽,却发现无论你怎样努力勤劳,眼前的事务仍象雪片一样迎面而来纷沓而至,“一声长长的哈欠,伴随着巨大的劳累疲惫,人,早就累得象一捆柴草颓然倒地。”
此刻,如果你推开窗户,看看窗外的蓝天、白云、看看远处的山峦、树木、飞鸟……或者沏一杯清茶,随着那热气袅袅浮动的香风热浪,一番细酌缓饮,很快你就会走出那被世俗琐碎事务所笼罩的阴霾。你的心境刹时就象雨后的天空:澄澈透明、一蓝如洗。你的生命在历经风雨后又变得阳光灿烂,潮湿而沉重的翅膀又重新变得轻盈敏捷凌空欲飞。
前不久读到一句话:“世界本无意义,意义靠我们去寻找去构建。”人,从黑夜里走来,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一片尚未开垦的黑土地。我甚至在想: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在劳累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围在篝火旁,面对着漫漫长夜,面对着寂寞无聊的时光,终于有一个不甘寂寞的人站出来,我给大家讲点故事吧,于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一些有趣的感人的事情一一道来,这些有趣的故事在一个个人的口头传播中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或许这正是远古时代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特别盛行的一个原因,所谓的游戏,包括棋琴书画,乃至各种名目繁多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是人们为了打破饭后茶余的沉闷、枯燥的多余时光而在瞬息的灵感顿悟里发明出来的。
“人生如痴人做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能从生存的蜂箱里透一口气,开一扇窗户,这才发现原来头顶上还有一片幽蓝的天空,一片辽阔无边的宇宙。“银河,真美啊”。其实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那神圣的角落,只能容下生命中最亲的人,最心爱的几件东西。生命的高贵和神圣就在于这份独特的选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银河,都有合乎自己心性、品味和情调的生活空间精神世界。凌乱粗糙未经选择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有悖于我的事是不值一做的,有悖于我的人是不值一交的,有悖于我的物不值得一用。人生是一个很精彩的过程:“要活得有趣,快乐,好玩”才算活的高妙活的洒脱。
人要打破生活的无聊沉闷,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喜爱的活动,饭后茶余听听音乐、下下棋、溜溜马路、逛逛超市、读读自己心爱的书籍,栽花养鱼、品茗赏月、清歌漫舞、对酒当歌……看似平淡平常平凡的人和事,如果换一种心境变化一个角度,你能从中找到一种有趣的、好玩的、耐人寻味的东西,在这种旷达近乎幽默的会心一笑中,你就会走出人生的单调枯燥烦闷的时光。
置身于这一片自由快乐的天地间你就会如鱼得水,如同鸟儿找到了蓝天回到了山林,在这种陶陶然飘飘的自由空气里你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丰富,感受到活着的乐趣。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往往都是些有特殊热情和兴趣的人,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份“嗜好”和“痴气”才使他们乐于此道痴迷忘返,正是他们把自己的智慧精力和时光凝聚在自己最心仪最钟情的事业上,成为这一领域里众星捧月鹤立鸡群的娇娇者。
平淡平庸的日子过得久了,人的心里就象滋生出一层苔藓,就象笼罩在毛玻璃里郁闷,在这一潭死水般的寂静沉闷中,你心里荒凉得看不到一片绿意,疲沓虚弱得吹不起一根羽毛,不过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工作的作坊里闲转,我的朋友在又脏又累的机器旁一边手脚不停的忙碌着,一边唱着歌,她唱得很投入很动情,本来很枯燥的作坊由于她美妙的歌声,周围的空气变得优雅祥和起来。我心里突然有一种感动,随口就对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们绿色地活着”——我遂及把自已的感受凑成一首小诗:
这个世间呈现着太多太多的“灰色”——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楼房,灰色的心情……连黑夜也患上了失眠症——看不到星星的夜里,梦也失去了颜色。“生存的网——生活的世界”里看不到一点颜色。“让我们绿色地活着”——绿色的风,绿色的友谊,绿色的山泉,绿色的葡萄园……
让我们的衣饰,餐桌上的食品,让我们的栖息环境,遇到的一切都回归大地的绿色。让我们的幸福和希望,快乐和梦想都长上绿色的翅膀。苦海无边,远方飞来的和平鸽,在你衔来橄榄枝的地方,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在等着我们。
冰层下的绿色生命
深冬季节,走向郊外走向原野,到处都是一片萧疏落寞的荒凉景象,那曾经绿生生焕发着无限生机的青草绿荫不见了。没有了鲜花绿叶,自然也就没有拈花惹草的蝴蝶蜜蜂。小鸟躲进了窝巢,至于昆虫兽类则不堪于严寒的侵袭,早就蛰伏匿身于地穴地洞里去了。灰蒙蒙暗沉沉的天地间一片寂寞,连太阳也失去了夏日的酷热和焦灼,像快要燃尽的火球——温吞吞苍白无力地悬挂在遥远的天边。
我心境郁悒,百无聊赖地在山涧溪流边踽踽独行,蓦然间,透过硬铮铮亮闪闪的冰层,看到了隐隐一片绿意。我带着惊讶好奇的心理,小心翼翼地敲开冰层——一棵青翠鲜活的绿色生命便活脱脱水灵灵地呈现在我面前。在一种怜惜呵护的心境下,我把这棵沾着泥土的冰层下的“生命树”带回家,精心的栽植在花盆里。我的寒舍陋室,由于有了这棵绿意鲜活、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的点缀,顿时变得绿意盎然,春意融融。
我仿佛觉得春天悄然步入了我的房间,在绿荫蔼蔼的氛围中,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树叶的清香。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写作、幽思冥想,便觉得神清气爽,倦意全消。一有空闲时间,我就给它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一个多月过去了,它的枝叶更加苍翠繁茂,散发着深山幽谷的灵光秀色、清芬芳泽,显得生机勃勃精神抖擞。尤其是黎明时分,望着那片片绿叶上闪烁的耀眼的露珠,我的心里不禁涌动着对绿色生命的憧憬和喜悦。
望着窗外阴霾笼罩下广袤荒漠的原野,我不禁想:大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恩宠造化,使这棵极普通寻常的“绿色生命”如此顽强地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只有那些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才能幸运地存活下来。这棵扎根于冰层之下的绿树,曾经历了多少疾风暴雨、严寒霜冻和病虫害的侵袭,但它却凭借微薄的阳光、地气和瘠薄的土质顽强地生长着,在天地间默默地开拓着属于自己的一方领空。
想想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的幼小生命变成一个充满智慧、有所作为的成年人,这中间克服了多少虚弱、娇脆、病痛,经历了多少磨难、艰辛和曲折。而最优秀最出类拔萃者,正是在优胜劣汰和残酷筛选中脱颖而出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圣洁的雪莲花永远只能开放在海拔几千米的冰山雪峰之上,那些上乘的极品茶则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它们的生命,正是由于吮吸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秀,所以无论置身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会像这棵冰层下的“生命树”一样顽强而坚韧地活着。
高楼上的绿色生活
生活在这座小城,最称心快意的一件事,就是迁居到六层楼上。
平日里住惯了低矮的平房,一下子置身在这高耸巍峨的楼顶,我顿时感到天高地迥,眼界大开。君临天下处——那曾经熟悉的街道在我好奇,观赏的阳光里急剧压缩为一副熙嚷鲜活的现代“市井图”——车辆如梭,游人如蚁,那磷次接比的楼房屋宇呈现出一派“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的壮观景象,更远处是一黛青山,通过绿色草木的苦荣兴衰,来展示大自然的四季循环岁月更迭变幻。那些可爱的鸽子群,时而在楼房上空迂回低翔,时而停落在楼台上划爪觅食。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暮色冥合之际,独自一人在楼顶上静静观赏华灯初开时繁华动人的“小城夜景”。闹市中激荡如潮的喧哗声浪,使你强烈地感到你自身融合在小城几十万芸芸众生的人海人潮中,与他们一同分享着,体验着,关注着这个小城的兴衰浮沉,悲欢离合。当你迟暮晚归,独上高楼之际,天边那一轮弯月的清辉余韵使你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轻解罗裳”,“度上兰舟,丹满西楼”的美妙意境中。
自从搬进高楼,最大的苦恼,就是每天都要在这陡峭曲折的楼梯中上上下下往返多次。作为凡夫俗子,每日所需的柴米油盐,都需一点一滴地搬到楼上。当扛着沉重的麻袋,气喘嘘嘘大汗淋漓地匆匆直奔楼顶时,我简直成了冯冀才笔下那些给泰山顶搬运货物的“挑山工”,这时我才明白,李太白为什么而对云烟浩渺奇险凌绝的“蜀道”时竟会发出“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愕然浩叹。遇到停水,日子就难过了,提着满悠悠沉甸甸的一桶水独步高楼的艰难,劳累,——这也是高楼上安居者最悲哀最无奈的时刻。如此停水几天,突然一供水,随着水龙头噗噗噗的喷动,“哗”地一声终于盼来了久旱之后的甘泉雨露,那些粗心的人家,忘了关水龙头,凑巧人不在家。屋子里汇成一片水的汪洋,顷刻之间化为一场气象颇为壮观的“高山瀑布”,飞流直下,惹得满楼邻居们纷纷引颈仰脖,前来围观。
我把向南的房间作为自己的藏书,读书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知识大厦”,“巍巍书城”,便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奢华最幸福的“读书人”。坐在这窗明几净,清风入户的“书房”,看着生机盎然的盆栽,品着清香雅致的绿茶,顿觉尘念全消,心境一下变得晴朗、绿色、透明起来。书读累了,望着窗外幽幽远去的白云发呆愣神,尤其是“夕阳西沉,晚霞临窗”的辉煌壮景,总使人对“刚刚消逝的一轮红日”产生深深的依恋惜别之情。在酷暑逼人的盛夏晚上,我时常一个人躺在楼顶的平台上,观赏浩瀚银河中满天繁星,让整个身心消融迷失在月宫的“桂影蟾光”之中,不知不觉中晨星寥落,东方已经泛白。
“世路险恶,人生实难。安家置产,也无非等于小草于老树之巅,结巢于风雨之际。”在这高楼上住的很久了,你才会深深感受体味到,一个寻常家庭身居没有电梯的高楼,是何等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有风有雨也有晴,亦苦亦悲亦有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054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