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劝学》汪洋恣肆,堪称千古奇文,是历来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对“劝学”中“学”却往往被忽略或误读,以为学习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词语,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思,或者搬来心理学上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实这样理解不符合《劝学》的原意,也妨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我们以为《劝学》“劝”的应该是不断加自身强修养,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要明确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不先看一看荀子的教育目标。作为儒家学派的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荀子从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有儒者的学识、品格,又具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与胆识的,能为封建政权服务的各级官吏。具体则为:“好法而行”的士;“笃志而体”的君子;和“齐明而不竭”的圣人。“士”的标准应是“好法而行”,“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君子”的标准比士高得多,荀子在《儒效》篇里说:“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意思是说君子讲话必依循一定的原则;行为有一定的标准,道德高尚,且至最高的境界。这样的人“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圣人”是荀子要培养的最高标准的人才。
正是在这个教育目标的观照下,《劝学》提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借用了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学习者应当不段加强修身养性,形成美好的人格。杜绝腐朽思想的侵袭,向正直的人靠拢,“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防微杜渐,谨慎从事,“君子慎其所立乎!”认真学习“先王之遗言”,“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努力积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诵读经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并且引用了《诗经》的话“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317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