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
常用虚词的用法
【教具】
投影仪、胶片
【教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汉,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樗着古代说理文的理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变色镜,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词实词不达意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①谭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②谭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2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常用实词和虚词
【教具】
投影仪、胶片
【教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劝学课文教案范例】相关文章:
1.课文《劝学》教案
2.课文劝学教案
4.劝学课文教案
5.劝学的课文原文
6.劝学课文原文
7.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8.劝学课文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1882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