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任选一句,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2、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3、(1)“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2)“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 (意对即可)
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意对即可)
5、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唯一)
【《寒冷的味道》语文阅读和答案】相关文章:
7.《味道》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2038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