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追和陶渊明诗引》古文阅读答案

其他类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追和陶渊明诗引

《追和陶渊明诗引》古文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                    志:记录

  B.与物多忤                        物:事物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                      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                     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                   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 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9680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