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阅读答案

其他类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是南宋周紫芝的一首秋夜怀人词。起写夜阑更深、独守残灯之苦;接着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意,雨声引起人离别情怀。下片先追忆当年欢聚的情景,最后回笔写眼前之悲苦,清歌已渺,旧梦难温,不由得感旧伤怀,垂泪不已。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阅读答案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②“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筑《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调宝瑟,拨金猊,地时同唱《鹧鸪词》。宝瑟:指琴。金猊:香炉。

  ③调:抚弄乐器。

  ④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⑤西楼:作者住处。

  (1)词的上阕运用写景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上阕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4分)

  (2)词的下阕说“不听清歌也泪垂”,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人物“泪垂”的原因。(4分)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阅读答案

  (1)①视觉方面,首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1分)②其句转到写身上的感觉上。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1分)③“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1分)④多感官结合,写出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1分)

  (2)①结末“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欢乐异常;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1分)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眼前的孤独与愁苦。(1分)②因为别离(1分),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记忆中的美妙歌声无时不萦回耳际,而在今夜那风雨凄凄、“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情况下,即使不听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泪下而不能自止了。(1分)

  【译文】

  忽明忽暗的残灯快要燃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三更的秋雨敲打着梧桐树叶,叶叶声声诉说的都是别离。

  想当年,她弹奏宝瑟,我拨动金猊香炉的沉香,我们同声齐唱鹧鸪词。如今我孤独夜宿在风雨西楼,就是不听悲歌也会涟涟泪垂。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之作。词人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委婉曲折的叙述方式,写了男主人公对一位歌女的深深相思之情。周紫芝的词风通常都淡雅温美,清丽婉曲。这首词正符合其词作的一贯风格。

  词的上半部分写景。首先描写室内景色。“残红欲尽”,点出时间已是深夜,这时还点着灯,可见主人公一直未眠。下面一句“乍凉秋气满屏帏”,更进一步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切入,人已呼之欲出。“乍凉秋气”,一写秋夜之冷,一写人心之寒。这里词人笔法高妙,把客观之景和人的主观感受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通过眼前所见、亲身所感,把这个秋夜灯火昏暗、凄清萧索的景况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梧桐”两句则又宕开一笔,把镜头从室内转到室外。小窗外,雨打梧桐,一点一滴,如落在人的心上。这样的情景,自然让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又自然引出“叶叶声声是别离”的感慨。这里词人“故技重施”,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齐写,为下文作铺垫。

  词的下半部分是对往昔的追怀。“调宝瑟”三句回忆往日美好的时光。这里记忆中的欢快之音与上片中离别后的悲凉雨声相呼应,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此,男主人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最后两句,笔锋陡转,又将思绪拉回现实。佳人不再,歌声难闻,在如此寂寥之秋夜,主人公饱受孤寂之苦,于是“不听清歌也泪垂”。结句中的“如今”起了转折作用,使人不由得将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悲伤进行对比。“不听清歌也泪垂”用否定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惹人深省。

  这首词融视觉、感觉、听觉为一处,融主观和客观为一体,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人妙用对比,以昔日之欢巧衬今日之愁,把一腔愁思表现得凄婉动人,让人读之黯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871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