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②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了他洞穿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③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成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子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了”。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④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揪动土的德国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请把我埋得浅一点//你埋得太深了//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⑤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椎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这首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⑥最沉静也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记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说里写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的。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它是给鸽子走的//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⑦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上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⑧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⑩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1.“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请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文章标题是“儿童如诗”, “诗歌”和“儿童”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4分)
3.文章第③段引用诗人牛汉的故事,第⑥段中又提到格非小说中的几句话,作者用这两个例子有什么用意?(4分)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6分)
5.文章结尾谈到马斯洛的“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你作何评价?(6分)
阅读答案
1.①美好的世界是指尊重生命、尊重人类的世界(2分),在这个世界中弱小的生命应得到保护,因残酷而堕落的灵魂应得到拯救(2分)。
2.神性、审美、非理性、超功利
3.指出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对立,即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对立。(2分)我们需要用孩子的世界点燃成人世界的诗意,从而脱离那种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状态。
4.①照应了题目和文章开头;②用设问的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③语言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
5.①用一种理性与非理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的双重视角来看待生活。(2分)②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成人的理性,而是儿童的诗性。(2分)③辨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这是解答本题的主要信息。
2.“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上帝赋予了他洞穿万物的神力”“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上的神性原则”“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由此可归纳出要点。
3.两个例子后的总结为:“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上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由这些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要点。
4.结尾语段的作用一般为: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这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为:(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含蓄蕴藉、或表现作者的情感。
5.“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由此可归纳出签字案的第一个要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由此可归纳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当代散文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表达了儿童非功利性的本质的主旨,从而呼吁人们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天真、非功利性、非理性。这对每个考生都是很好的思想教育材料。本题的题目量大,考查的信息很多,并且本题的难度较大,尤其是第2、3、5小题。文学作品阅读作为考试的难点,题目难是正常的,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多加阅读,多加训练。
【儿童如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7.假如诗歌
8.《等》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64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