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①,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弄春晖:在春天的阳光里嬉戏玩耍。②拟归:打算回家。
阅读题目:
11.(7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弄春晖”一个“弄”字传神入化,赋予万物以生动的情态及和谐的意趣。
B.首句描写山中景致,形象描绘山川、草木沐浴在春光中的形态。
C.第三句诗人揣度客人心理,以退为进,转到对万里无云的无雨时节的描写。
D.“入云深处”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令人神往的意境,引起客人游山之兴。
②全诗取材于生活琐事,采用了虚实相映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效果。(4分)
12.“莫为轻阴便拟归”这一句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1.①(3分)D(无比喻方法)
②(4分)(①②句实写春山美景,劝说客人不要离去。1分。③④句虚写,诗人引导客人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1分。全诗有景、有情、有理,浑然一体。虚实相间,委婉含蓄。2分)
12.(10分)评分要点:①(2分)把握句意;②(2分)观点;③(4分)能举例分析;④(2分)语言。
【赏析】
《山中留客》,唐代张旭(675年—约750年)诗作。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 “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山中留客(张旭)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3.《等》阅读答案
4.等 阅读答案
5.《竹》的阅读答案
6.蚂蚁阅读答案
8.青春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31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