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1.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中,站中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教学一开始,我就播放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为了让学生理解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网站中有几段维也纳人生活的视频,在音乐的衬托下,在我的讲解中,学生似乎也来到维也纳这个浪漫的城市,一起来感受音乐的氛围,真正体会到维也纳人们生活中处处是音乐,怪不得,那里成了音乐家的摇篮,那里的一切都给了音乐家创作的灵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展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情景,学习课文。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方法。
2.进行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学生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阅读,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特别是通过各种资料的补充,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地了解上,更多的是对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理解的感受,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3.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合,穿插在课文内容中加以理解,加以体会,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细细的品味、欣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05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