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竹间记阅读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坐:因为
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简:挑选
C.亡公私谁何亡:灭亡
D.上益笃俭益: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A.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B.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3.填空:
①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洛竹之利,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文章的第二段,先写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
4.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生发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答:
5.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答:
【答案】
1.C(通“无”)
2.A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
B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
3.①盛,洛竹②戕竹,结果
4.主要的观点是:“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生发的道理是:“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5.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亡”这个字的通假字义项有无记忆和理解,根据上下文意思,此处不可能翻译为“死亡”,只能翻译成“无论”。
2.本题重点:A且、桴,B亡、由是,重点句式,状语后置句: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
【参考译文】
洛阳竹子最多,篱笆、苗圃里边竹子像棋子一样杂错生长。包箨(偏偏包着的竹笋的皮)榯笋(竖立的竹笋)的盈利,每年高达十几万缗钱,和千户侯的俸禄差不多,名气仅在渭川(《史记·货殖列传》:渭川的千亩竹子,利润和千户侯相等。)之下。但是种养竹子,要挖水沟,增肥土壤,挑选好苗,铲除杂苗,都要小心严谨。家家都有闲置的小书斋、房屋在竹林下,有客人想要欣赏,就乘小轿进来,不论竹林开垦多大疆域,都不会受到责怪(指百姓可以随意种植竹林,也不会因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所以这里的风气很有名,种竹子成了大家都喜欢做的事。
壬申年秋天,官差们手持镰刀斧头,不论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边砍伐边做成竹筏,不砍完不罢休。官府下令:有敢私自隐藏一棵竹子,不上缴国家急需的,为官府服役就是怠慢,最为臣民就是悖逆。就这样几天以后,土地光了,园子秃了,人们的表情中没有显露出吝啬的神色,因此知道这里的百姓急国家所急。
啊!古人砍伐山林,收集木材、芦苇,自然生长的好的东西,一定要弄到宫室,使他们有所作用。如果不采集它们就叫做浪费,采集它们没完没了就叫做暴殄天物。如今没有广建殿宇,百姓的赋税也削减了;皇上更加注重节俭,没有扩大宫殿、修建苑囿的奢侈。朝廷采集的用度材料,没有不任其朽烂的,但是一遇到非常情况,还是收敛财物没有节制。有居心的人营造祠庙太过分了!《书》不是说了吗:“不作无益的事,以免损害有益的事物。”又说:“君子节俭用度,关爱别人。”朝廷的有关部门应该整天思考,恪守做官和治国之道,不能有所闪失。推广来看,砍伐竹子的事还仍是小事呢。
3.文章第一节,首句“樊圃棋错”写竹子之多,第二句“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写竹子的利润之高,再次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写客人欣赏,是侧面写竹子的美丽和风致。
4.文章由记事而评论,最后上升到为官之道。至此,事已记过,理也说透,文章到“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似乎可以结束了,出乎意料,作者又再加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奇峰突起,境界大开。原来“戕竹”一事,只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点晴结穴,戛然而止,是所谓实处还虚。大千世界,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的体悟能力,一般的,“记”这类文章,前面的记叙和描写都是为了后面作者要阐发的观点或者要发表的议论做铺垫作用的。典型的例子是初中《岳阳楼记》
文章先从竹子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第二节正面写“戕竹”。
也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必要的铺垫。
篇二:竹间记阅读答案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出自文言文《》,其含义如下:
【原文】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雉堞圮毁,蓁莽荒秽,。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 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
《古文观止》 黄冈竹楼记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 一描述出来。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 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竹间记阅读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4.《竹》的阅读答案
5.竹的阅读答案
6.竹阅读答案
7.竹影的阅读答案
8.竹影阅读题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04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