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林徽因的精神气质隶属于“五·四”后生长起来的那一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以其扎扎实实的生活践履,丰丰富富的健全人格,为催生现代中国而自觉努力者不乏其人。
建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荡涤魂灵的风风雨雨:林徽因于其中可谓幸运者。她辞世于1955年的春天,诚如作者所言,这“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和厚爱”,“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样承受1957年的狂暴风雨?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怎能面对1966年的浊浪排空?”然而,我们也不能为林徽因奢求更好的命运,等待她的不过是双重误读的悲剧。其一,是湮没——准确地说,这非“误”读,而是“不”读——遁入历史无人识。即使笔者这样以讲授现代文学为职业的人,初读林徽因竟来自醉心新月派诗歌的外国友人之触动!其二,是扭曲。张清平绝非近年来首先关注林徽因的人,在她书写之前,林徽因已经浮出历史地表。可叹的是商品经济的铁锹助其出土,注定了林徽因不能清清爽爽地以一个大写的'人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她总是被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作为徐志摩的热恋闪闪烁烁地让今人猜测无限。于是,什么杰出的女建筑家,独特的女诗人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人徐志摩曾因痴情于她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可捉摸不定的林徽因却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我这样“学舌”是有着一丝恶意在其中的:敢爱、能爱的梁思成以其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与宏大结构(建筑术语)支撑关爱了林徽因的一生,却难以得到应有的立足之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特别关注张清平的《林徽因》,冀望她的笔还一方历史以真实,让读者在林徽因们的精神风采里了悟今人的苍白。
陈思和先生曾就作者与传主的关系有过如下见【解析】
“传记不是纯客观的材料展览。它需要‘对话’,作者与传主间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对话。”阅读《林徽因》使我们看到,作者在长期知识与学养储备的基础上,有了走进林徽因的可能,有了切近传主精神的对话。
在这一“对话”中,传主的心灵路程较之生活阅历似乎更能触发作者的激情,于是她不自觉间总是把叩问的笔触挥向林徽因、和她身边一群人的精神层面。她讶异于这一群人的精神何以如此健全。她于心向往之中竭力再现着他们的独特群体气候,一刀一笔地镌镂着林徽因的精神素质,兼以工笔描绘出给林徽因以影响和润泽的那些人的风采。林徽因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于是,北总布胡同的林家客厅,西南联大梁思成夫妇脱坯和泥造起的住宅,宜宾李庄五年病魔煎熬中困苦封闭的研究生活——林徽因就于这当中和着一群人的步履以独特的自我向读者走来,每一步都是丰盈的、尊严的、大写的。这一群人用生命书写履历的时候最为惹眼的是心灵的自由,他们之间即使穷困得典当衣物,最富有的依然是真诚,而又因了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他们彼此间深为敬重和懂得!于是其肝胆相照的罕见美好遂成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间的绝唱。
(节选自张洁《<林徽因>序))
1.下列各项中,属于对林徽因“误读”的一项是(3分) ( )
A.林徽因是一个杰出的女建筑家、独特的女诗人,一个为催生现代中国而自觉努力的自由知识分子。
B.林徽因与梁思成相互扶持,梁思成更是敢爱、能爱,以其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与宏大结构支撑关爱了林徽因的一生。
C.林微因一生中最值得书写的是她的爱情经历:诗人徐志摩因痴情于她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她却嫁给了梁思成。
D.林徽因深受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等人的影响和润泽,他们这群人心灵自由,相互理解敬重,彼此肝胆相照的美好堪称绝唱。
2.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林徽因于1955年辞世,免受了政治运动的冲击,这是她的幸运,也是造成她被“湮没”的原因。
B.陈思和评价张清平,认为他通过与林徽因及其身边一群人的精神对话,揭示了林徽因等人健全的精神素质。
C.张清平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和学养,纯客观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让读者有了走进林徽因的可能。
D.林徽因当年的“遁入历史”和最初的“浮出历史地表”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这是林徽因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3.从文中看,避免对历史人物“误读”的途径有哪些?请从你熟悉的其他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个举例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C
2.D
3.
(1)①作者在长期知识与学养储备②作者与传主间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对话
(2)例子略
【张洁林徽因序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788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