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24期)
17.请以“父亲”为主语,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25个字左右)。(2分)
▲
18.下列是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2分)
不愿上学 ---- ▲ ----- 畏惧前行 ---- ▲ ----决定上学
19.请你按照右栏中的提示为下列选段作批注。(4分)
20. 小说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似乎显得重复啰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
21.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3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7. (2分)父亲通过带我赶场卖猪崽改变了“我”不想上学的想法。
18.(2分)宁可卖猪(心中惬意) 反省觉悟(咬牙坚持)
19.(4分)(1)(2分)“僵”和“柔”两个动词非常传神(造型感极强、进行人物特写);贴切地反映出父亲(由想“打”到想用事实教育儿子)
的心理变化过程。 (2)(2分)渲染了清冷、静谧的.气氛,烘托父亲内心的不平静;也使父亲“坐成了
一尊古铜色的雕塑”这一刻画更真实。
20.(3分)这儿作者用繁笔(重复啰嗦的对话),是为了突出
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他用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的,更好地表现文中父亲的睿智;为儿子的转变做充分的铺垫,使儿子的转变显得合情合理。
21.(3分) ①照应了前文的情节;②使情节有波澜(富有戏剧性);③戛然而止,余味隽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第①点1分,②③各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远行 阅读答案
2.《远行》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754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