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
难点: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等方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处境,进一步理解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二〉教学过程
1、听诵读录音,了解课文梗概。(用一句话概括)
2、诵读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写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诵读相关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1)找出写诗人当时处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诵读相关句子,结合课文注解③,再作一些关于作者身世的补充。
5、两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原文诗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沦落”含义,并结合以上(1)、(2)点进一步理解两人“沦落”的具体表现:
琵琶女:年轻貌美、技艺高超、欢笑作乐——年老色衰、冷落飘零;(怨)
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谪居卧病,凄凉落魄。(恨)
为下一步理解两人能产生共鸣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2、领悟琵琶女通过音乐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略写;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详写;第三次是明写,略写。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提问、思考:
①描写景物句子的特点及作用:萧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琵琶声的情调触发了主客的心情)
(3)学生诵诵第一段,体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娴熟、传情,并进入状态。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琵琶女演奏,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以及怨怨恨之情。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具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
(3)鉴赏诗人表现乐曲情调的的手法
①找出琵琶女演凑的句子,并说说演凑的内容。
②在演凑之前,诗人先写琵琶女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③具体找出描慕声音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说说有何作用,并诵读相应句子。
④说说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变化。
(4)末句“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余音的境界中。
(5)学生诵诵第二段,进一步领会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5段。
(2)作者写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一、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5、讨论:
(1)两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①琵琶声优美动人;
②遭遇相似,心灵触动。
(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四〉作业
学生诵读第二段,进一步领会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以及蕴含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韦首建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3.《春》优质课教案
5.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7.采薇优质课教案
8.化石吟优质课教案
9.乡愁优质课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pipaxing/1569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