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雅俗杂糅的狂欢——读莫言新著《四十一炮》有感】
如果要在当代农村题材的作家中选择最杰出的小说家的话,估计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莫言。从他的《红高粱家族》《十三步》《食草家族》,再到《酒国》等等,直到此次的《四十一炮》都将视线集中在农村。不过与以往著作多写农村的过去不同,莫言此次所描写的则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乡村开始,读者将随着小说看到农村跨过一个世纪。
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中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四十一炮》充满对“肉”的多重追求,包括原始欲望、欲望的归宿以及好日子等等。可以说,莫言的创作一直遵循着人性的基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少年时的生活体验:饥饿。他也是少数成名得利后不拿套话和大道理在小说中装蒜的作家,这一点在作家中难能可贵。因为对大多数作家而言,成名后很容易忘却自己生命中的原始体验,失去了个体感受力,只能在群体经验中拿取巧卖乖的那一部分意识来装扮自己,比如强调净化精神、文字尊严、艺术崇拜(其实是想让读者和后人崇拜自己)等等,趁机拔高自己的档次。但从艺术角度而言,失去了个性体验后,不管拔高什么,小说已经没有艺术价值了。
在语言上,评论界一向以“感觉的爆炸”来形容莫言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与出色把握能力。一方面他始终保持着汪洋恣肆、绚丽多姿、亦庄亦谐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有变化,尤其是到《檀香刑》和《四十一炮》时,更多地表现为对文学的民间资源如民间口语和戏曲的借鉴和吸取。《四十一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中西杂糅式的狂欢化文体结构,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出了一种多声部狂欢的特色,作者更加娴熟自如地运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平实而又生动,简短明快而又富于力量和表现力,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完全是原生态的民间风味,非常切合故事情节本身,且更加老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莫言的上一部长篇《檀香刑》问世时,他曾经说过,这小说土得掉渣儿,优雅的太太小姐最好别碰。可是《四十一炮》却让他推翻了这样的言论,由于小说中的“我”受到流行文化的熏陶,所以作者使用的腔调是优雅的,文学的。《四十一炮》是土洋结合的产物,即使优雅的太太小姐也能多翻两眼。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moyan/354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