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孟浩然的隐居

孟浩然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文|于客

  从小以来,对于孟浩然,我们必然是耳熟能详的。且不论其他的作品,单是《春晓》一诗,就足以让我们记住这个唐代的大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看起来虽然不着痕迹,宛自天开。实则笔力深厚,落纸高妙,非常人所能为。便是李白杜甫王维高适,恐怕也难以做出这样的诗篇来。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或许后者在诗歌的造诣上远迈前宿,但是这样的文字只可能属于孟浩然。正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可能属于李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只可能属于王维一样。

  “颀而长,峭而瘦”和“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是孟浩然的样子,我觉得很符合他的气质。至少从他的诗来揣测,他也应该是这个样子。闻先生说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就是这个道理。

  知人论世。了解孟浩然的诗,必先要了解孟浩然。从孟浩然这里抽离出他的诗性,一以贯之,我们方能随着他的文字感受他的情怀。隐居,便是他的诗歌的土壤。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先生的评价是很精准的,我觉得。出世和入世,自来便是中国文人的一块心病,然而这病的根子,却在儒家观念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无论是穷是达,大家都不会忘记天下,独善其身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兼济天下的目标。所以许多隐逸之人,并未有纯粹的寄情山水的心思,不过是一时的蛰居而已。最著名的莫过于隐居东山的谢安。但如果看一看孟浩然,我们知道情形略有不同。他也曾有过心向天下、志在君王的渴求,比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和“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最为人熟知,而后一句读来满腔怨气,宛似妇人,简直不像是孟夫子的手笔。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理解:出仕就要有出仕的样子,归隐也要有归隐的情志。写第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正是他干谒张丞相想要进仕之时,后一句则是他四十岁入长安时巧遇明皇帝说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他既然抱着一颗求仕的心,我们就不应该苛责他什么。而当他真正隐逸在林野中的时候,我们读一下他的诗作: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幼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这样的宁静恬淡,唯有心无杂念,一心所向山野林樵之人才能看出、悟出、写出。只有身在江湖,心亦在江湖,才会如此闲雅安适,心无戚戚。故而浩然之诗尽绘山水行迹,鸟语花香,而不著些许惆怅之意,忧切之愁。非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才是闻先生说的“为隐居而隐居”。干一行爱一行,这是诗人的良心。就像陶渊明一样,想要出仕就去做官,不想当官就来隐居,无需拖泥带水,干脆利落。

  毕竟,终南捷径走起来是要轻松得多,而与红尘分道扬镳,则需要一种气度。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menghaoran/3202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