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迅,似乎过时,又似乎时髦。
我记得自己最初接触鲁迅,是初中时候。当时没有课本,用的是找来的零散文章,还是油墨打印的,散发着一股浓重的油墨味道。其中有两篇,印象很深,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战士与苍蝇》。前篇凭“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样怪异的句子钻心入肺,后者则单看题目就让人不得要领。总之觉得这鲁老先生,离我们很远,极其遥远。可望不可及。或者,竟连望都不可望。虽然也有热闹的百草园增添依稀情趣,毕竟生冷异常,终究没有静心去读的心思。
以后有了课本,便陆续见到了诸如《故乡》《一件小事》《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这样的篇目。及至到高中,鲁迅作品俨然已经成为每册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包括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在鲁迅作品中,此篇是我最珍爱的,属于读不够的那种。我们的语文老师林柏华,是以一口纯正北京话来教学这篇文章的,在教学过程中,她流下了眼泪。
离开学校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鲁迅作品渐渐以客观、自然、本色的面孔,进入我的生活。断断续续,没有间断。慢慢觉得,其实,我所读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文字。
但是常常避免不了贴标签似的去读。每逢这种时候,我就索性丢开。这不是自己本意。
诚如人们所说,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鲁迅作品包括其本人的魅力永远停留在我们心间,鲁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是的,鲁迅是永远的鲁迅。但是也是平常的鲁迅。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去感知鲁老先生那颗心。朴直善良的心。
一方面,我以为,我们阅读鲁迅,就是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读。不要夹杂什么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你心态越是平静,所得就越是惊喜。
另一方面,在读鲁迅的时候,需要结合时代来读。要寻求鲁迅精神与当代精神的对话关系。我们的时代,需要从鲁迅那里汲取许多营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不仅仅是文学的、文化的鲁迅。
好像矛盾。
其实,不矛盾。需要把握尺度。
曾经,鲁迅不是鲁迅。鲁迅成为工具。或者如今,鲁迅仍然是某些人的工具。我相信,这是一种悲哀。
忽然想起朋友一颗尘埃先生提到读鲁迅时讲的话:
说鲁迅,离不开“良知”二字,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的精神是平民化的精神,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仰视的。但在鲁迅的身上更多的是给知识分子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被称为知识分子或者自以为知识分子的人都应该看看他的作品,那短短的杂文,甚至是一两句话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在的每部煌煌巨著。
这两天,又以他的杂文为伴了。虽然鲁迅所生存的年代距离我们有些年头了,可是,明明,我会在他的字里行间,近距离地触摸到他的热度、他的良知。他的那种心灵深处的东西,我看着很亲切。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理性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热情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老人。
呵呵,一个有意思的老人。可以做朋友的老人。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759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