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二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鲜活生动,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比较后发现,二位大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自笔下的人物命运和思想状态的不同。
关键词:农民形象 双重性格 悲喜剧
千百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国农民复杂的双重性格:勤劳善良、节俭聪慧,但又保守消极、愚昧奴性。对这样一个庞大而独特群体的描写,直到中国现代文学里才真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二位作家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相比之下,二人笔下的农民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有发展革新的一面。下文就二人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和成因做一番探讨。
一、所塑农民形象的差异
1. 人物命运不同:悲喜剧
鲁迅笔下农民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未来一片渺茫。鲁迅弃医从文,高扬反封建的启蒙大旗,决心用手中的笔当做利剑划破那暗无天日的夜空。他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了中国的农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刻画出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诸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邹七嫂、吴妈;《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的七斤、九斤老太;《离婚》中的爱姑等。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的、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阿Q。阿Q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却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从不了解革命到糊里糊涂的想要革命,从奴性十足到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如阿Q一般,鲁迅笔下的农民无一例外以悲剧命运收场,令人们投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眼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369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