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骆驼祥子》有感
《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执导的剧情影片,由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主演,于1982年在内地上映。该片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祥子作为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力车夫,历经三起三落,最终没有摆脱被旧社会吞没的命运。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观电影《骆驼祥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观电影《骆驼祥子》有感篇一
我于初中阶段看过骆驼祥子的原著,具体情节现在已记不太清,但大体上保留了一些印象。现在到了大学,又看了一次《骆驼祥子》的电影版,突然感觉到了些许差异。于是又上网搜索了一下原著的故事梗概,终于发现了一些差异,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不吐不快,故作此文。
——以上是为题记
一、 差异
差异首先表现在开头上。
原著的开头介绍了祥子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情节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可惜的是,电影版的开头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就像是硬塞给你这么一个人物:他叫祥子,卖了骆驼,是拉车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原著,而想通过电影来了解这本名著,在开头时他很可能会感到疑惑:这讲的难道是一个人靠骆驼发家的事?当然不排除这是编导特意制造悬念或者说这本就是为这本书的读者准备的可能性,但就我个人来说,在我几乎忘掉原著,再看电影时,就突然感觉到这不像是《骆驼祥子》,而像另一个人的故事。
差异也表现在结尾上。
当然在总体上差别不大。细节上我略微注意到两点,其一是小福子的死期提前到祥子去的前一天,而不是原著中的两个月前;其二是原著写到祥子的堕落而电影版则省略而这一点。对这我将在后文中略加分析。
差异亦体现在对人物性格和互相感情的表现上。
原著中祥子对虎妞可谓是比较痛恨的,对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是比较向往的,但在电影版中这两点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对虎妞的性格上的阴暗面刻画得也不够,对祥子的老实巴交上的刻画却在叙述他受不了气而撂“狠话”的情节上明显失败(他至少应该先表现出祥子的老实巴交,再用祥子的受不了气来反衬某些东西)。
差异还体现在悲剧性上。
原著中除了有电影版中也有的祥子的新车被征用、被逼娶虎妞、钱财被抢,虎妞难产死亡,小福子被逼卖身和自杀的悲剧外,还有祥子最后由一个有梦的青年堕落为一个麻木的人的悲凉结局。这一点的悲剧性是电影所未能赋予的。当然,电影为了加上一点悲剧性,还特地让祥子在小福子死后一天到来,虽确实让人叹惋,但这总给人一种不及原文真实的感觉。所以说在悲剧性上是有差距的。
差异当然也体现在感染力上,但这大体是由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就不在我的讨论之列了。
二、 原因之我见
开头的差异除了可能是编导故意为之(指前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向未看过这本书的人普及名著。他们自己可能对这本书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因此在编剧时便会有意无意的忽略掉普通观众与他们不同的感受。他们或许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嘛,最终便有了这个结果——让人觉得突兀的开头。如果能在开头是加一些旁白之类会不会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呢?这个问题在很多由名著改编的电影中都有体现,它们经常给人一种衔接不连贯的感觉。(附:以上的批评全部建立在这些电影是向大众推广的基础上,如果这些电影就是给那些读过甚至研究过的人看的,那就当以上是外行人的胡言乱语吧。)
结尾上的差异之一是为了加大悲剧性。但关于祥子堕落部分的省略的原因,就只能大胆猜测了。是当时技术限制,只能拍112分钟?是演员突然不干,所以只能暂停?是本来拍过,后来遗失?这些只能作为狂野的猜测,当然不能站住脚。相信他们会有他们的考虑吧。
人物性格与互相感情上的表现的差异就是拍电影人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对原著的理解问题了。要么是他们对原著中个人物性格理解的不够恰当,所以只能表现出这么样一个人物。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就像现在拍《红楼梦》的肯定对红学有很深的研究了,否则她就不敢拍了。那是水平问题?很有可能!时代与地区上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接触到更高的拍摄技巧和表达人物心理的技巧,其突出表现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心理活动的表现,对人物表情动作上的刻画也不够细致。随意举个例子,结尾上对祥子听到小福子死的消息时的表情,居然没有特写,居然没有表现出他表情动作上的任何变化。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从今天的拍摄技巧性上来看,他们的'水平似乎确实略低了点。
最后谈到对悲剧性的差异上的一己之见。首先是结尾对祥子堕落那段情节的删除使悲剧性减弱,其原因我不知道,前文也只是臆断。但这么好的情节,即使只是一两个前后拉车的片段的对比,也能很好的表现出祥子的变化,这样悲剧性不就更强了吗?然后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够造成的,观众对人物的某些遭遇的悲剧性的不理解、不能感受到。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其悲剧性。例如,如果能更加表现出祥子对虎妞的厌恶,他被逼婚的悲剧性不就表现得更大吗?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其音乐(灯光什么的是历史技术原因,不予评价),整部电影中的音乐在感染力上显得很不够,那单调的几段段音乐真的不能给人以悲剧的感觉。
综合以上个人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略显主观偏颇的文字,我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电影版的名著在很多方面不及原著,尤其是过去因技术限制拍出的电影更凸显出这一点(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其积极作用)。所以说我们在翻拍名著是一定要小心谨慎,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否则对原著将会是一种亵渎。
后记:余生也晚,且非文科,所叙所论,皆发于心。文笔不当,思想幼稚,评论过激,贻笑大方。学者文人,切莫见笑,深鞠一躬,不胜感激。
观电影《骆驼祥子》有感篇二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电影讲述了祥子的三起三落,经过多年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在动乱中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uotuoxiangzi/3777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