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oushiming/333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