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是这首铭文作为经典流传至今,不仅因其思想内容积极乐观,境界高远,其语言上的特色上的独特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陋室铭》语言赏析
一、引言:
古人讲文艺作品是很重视作家怎么运用语言,有什么特色,举了很多例子,而我们现在讲文艺作品这方面非常忽略,谈内容的多,不谈语言的运用,片面性明显。[1]对于《陋室铭》这篇铭来说,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前人已不止一次的通过赏析挖掘揣摩过。在此试着侧重从其语言艺术特色,表达手法方面进行赏析,进而能更好地品味到其经典魅力所在。
二、语言文体特色。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陋室铭》中逢双句押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八个韵脚字贯穿全篇,清、青韵同用通押,如此便是一韵到底,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一感。读者读来也是活泼轻快,朗朗上口。句式上,三、四、、五字句,参差并用,错落有致。
不足百字之文,语言修辞手法(排比,对偶,类推,暗喻,借代)的运用不着痕迹。除了这些具体细微的特色,全文的章法,句法,也铭刻人心,历代文人志士及现代人亦多有仿效。替换掉其中的内容,加入新的思想主题,只要内容不庸俗,生成的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凌厉爽朗。不过,两者的仿效均来自《陋室铭》给予的灵感,但侧重却是各自不同,历史文人们侧重于铭文所抒之精神内质上的追求,是境界上的模仿,如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真率斋铭》,章法与《陋室铭》一致,只是字数上没有限制。铭文表达了其“真率为约,简志为是”[2]的操守。清代诗人黄均宰也仿写过《为我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因此作过《即字铭》。
而现代人的仿写之作则侧重于仿其章法,名法,境界上的追求则因人而异,雅俗共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仿制之作大量出现,如所谓的《公仆铭》、《廉政铭》、《科室铭》之类,到现代网络上流行的《教室铭》,这样的仿作更是流传甚速。唐时的作品,流传至今,却仍是如此的有生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学者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模因就是模仿的产物,语言本身是一种模因,语言模因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侧重社会实践的潜在动力。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对已有的模因进行重复使用,还可能在此基础上类推出新模因[3]。照此推理,《陋室铭》正是作为这样文学语言中的这样一个模因而存在,历代的语言使用者不断的对其进行重重使用,表达新的内容与思想。可见,《陋室铭》能成为众人所仿效的对象,成为一个强势模因,也正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其在语言上的风格与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oushiming/110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