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内心充满失落怅惘之情,因此他常用清冷色调,而且他与佛道中人交往频繁,受其影响,愈发喜爱清冷、静穆的色调。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刘长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文风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盛唐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和壮大廓远的文学特征被消沉麻木的精神特质所取代,盛唐文人的理想主义也慢慢向现实观照过渡,诗歌风格也由豪迈壮远趋于平淡简净,体现在诗歌上,便是多用清冷的色彩营造出淡泊清冷的意境,这与佛教的修行追求不谋而合,究其原因,与刘长卿坎坷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一、刘长卿诗歌用色特点
在刘长卿的诗中,多次写到他追求的是“清”“静”“冷”的意境,这种心态反映在诗歌的语言色彩上,就是他习惯以清疏平淡之色去描绘景物。笔下之色取决于眼中之色,而眼中之色是由心中之色决定。内心情感的变化导致刘长卿视角的变化,这种变化又通过诗作中使用的色彩展现出来。刘长卿诗歌中的色彩极为简洁,尤其喜用冷色调,艳丽的色彩较少,对青、白等清冷色调运用自如,随意点染。青、白二色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让人感觉分外清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悠远宁静,苍苍茫茫的意境,使人的心境趋于淡泊平和。据笔者初步统计,刘长卿诗中出现最多的几种色彩依次是:白(161首),青(111首),黄(39首),绿(36首),碧(15首)。其中青和白还经常组合出现,营造出悠远苍茫的意境:
1.白色。在刘长卿的诗歌中,白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其中又以“白云”为最常见意象,频频出现,数量非常之多。白色一般给人一种纯净之感,白云也是,而且它又那么悠然自得、无拘无束,身处俗世的人又怎能不羡慕呢?就像隐士总是喜欢隐于青山,而仙人则总是伴着白云。如“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和州留别穆郎中》)、“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拜手卷黄纸,回身谢白云”(《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白云留永日,黄叶减馀年”(《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2.青色。青色是刘长卿诗中出现频率仅次于白的颜色,“青山”“青松”“青溪”“青苔”“青枫”“青襟”等等一系列词语因为“青”的修饰营造出一种淡雅宁谧的意境。“青山”是最常见的意象,刘诗中的“青山”还经常带着些许“惆怅”。或许诗人心里眼里的青山并不只是宁静秀美的,更是苍茫深沉的。如“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宿北山禅寺兰若》)、“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赠秦系征君》)、“惆怅江南北,青山欲暮时”(《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3.青加白。青和白的搭配在刘诗中比比皆是,几乎可以看作是其背景色,也可以认为是其主色调。青和白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一方面是由于青、绿、白本来就是自然山水的基本色,用来描绘景物自然清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三种颜色都属于冷色调,在视觉上没有那些艳丽色彩所带来的喧嚣感,而是给人一种清幽悠远的感受。青白组合形成单纯宁静的对比,醒目又不张扬,宜于表现富有诗意的情景。如“白首此为渔,青山对结庐”(《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旧路青山在,馀生白首归”(《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寄龙山道士许法棱》)、“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过邬三湖上书斋》)、“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送齐郎中赴海州》)、“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uchangqing/174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