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

李商隐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李商隐的无题诗,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青睐。下面一起来看看!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

  20世纪在西方语言学史上,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区分了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并提出对语言本身产生影响的是语言的内部因素,调对语言内部要素研究的重要性。英美新批评主义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要求将文学的文本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文本指的是单个的、作为整体存在的作品。他们所关心的不是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而是注重探讨作品的内在语言结构,并分析在这种语言的使用下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正如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在《写下阅读》中提到的“作者已死”那样,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作者常常是支配着读者的。在罗兰巴特看来,“作品其实是多种文化交织形成的网络,在作品产生之时,作者已死。作品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布鲁克斯在《形式主义批评家》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在新批评主义者看来,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存在着,“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所构成的充满矛盾的和谐的结构整体。”所以新批评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文学的语言结构,通过对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复义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使文本结构达到和谐统一的。为此,新批评提出了文本“细读法”,并创造了一系列新批评的范畴,即悖论、复义、张力、对比、反讽、隐喻、象征等。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独特的意象创造,它寄情于景,或是爱情,或是亲情,为我们展现了朦胧婉曲、意蕴深幽之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更是无题诗之冠首,下面笔者将对这首诗作细读分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诗歌语言的“悖论”

  “悖论”是新批评的范畴之一,其本意指的是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是对真实的陈述。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中提到“诗歌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无题”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首诗的题目往往蕴含着主旨,“无题”二字传达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这首诗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要表现,但是读完整首诗之后,我们才会恍然领悟,诗歌中所展现的那种相聚之难以及离别之痛的心境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任何语言都替代不了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的感受,若是换做任何其他一句话,或是一个题目都很难表达这种情境。所以“无题”二字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具有巧夺天工之妙。在新批评看来,“无题”就是一种悖论的语言,诗歌所取得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悖论的运用。

  首联也是一个悖论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话传达了两条信息:第一,两人相见是非常困难的。第二,两人分别是更为困难的。这就构成了悖论,彼此渴望会面的相恋之人,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如愿以偿得以相见。相见意味着开心与幸福,但是,相见之后却又不得不再次分离。此句写了相见之难,分别更痛苦,本句尤其突出后者,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那中被迫无奈、身不由己的处境。同时,本句中两个“难”字的使用,使诗歌造成回环往复之妙,使相见无期,离别之痛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更为深沉与缠绵。“难”字的重复使用更一步加深了抒情主人公百般无奈,身不由己的情态。

  “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一个悖论句。“东风”这个诗歌意象多指草木丛生,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象。正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所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展现的正是孟春时节的景色。但是李商隐在这里却说到“百花残”。残,是残败,凋谢的意思。百花残败应该是处在秋冬季节,所以说“百花残”与前面“东风”构成悖论。暮春时节,本应该是春风得意,百花争艳的时节,在诗人眼中却是百花衰败的景象。此处还寄情于景,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却无力以对,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展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正向着花儿一样不断受到摧残,并逐渐凋谢。

  二、诗歌语言的复义性

  新批评主义者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提出“复义”的概念,“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形成了语言上的复义现象。“诗性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个复义句。历来批评家对这首无题诗的研究大都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其实不然。单从文本自身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多种主题。首先,“丝”可以看做是“思”的谐音,这句可用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无限思念,就如同春蚕吐丝一样,至死方休。同时“丝”还可以解读为有韧性,”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体现那种执着坚韧的特点。其次,“春蚕”和“蜡炬”可以用来指处在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这句诗可以解读为彼此相爱的双方愿为爱情牺牲自己,表现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除此之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可以用来指老师的无私奉献,指真挚的友情,执着的信念等,这都来源于诗歌复义性语言的运用,这也正是新批评主义所倡导的。

  三、诗歌内蕴的张力性

  “张力”这一新批评范畴最初是由新批评主义者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书中提出。他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张力是语义学上的外延和内涵的协调,外延是指一个词的词典意义,即字面意思;内涵则是暗指意,即暗示意。新批评主义认为“没有张力的诗是没有诗韵和诗味的诗,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有新批评主义者提倡用“含混”的语言,尽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hangyin/18121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