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屈原,不能不说《离骚》,这是在屈原从郢都流放到汉北的时候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共有370多句,近2500字。为什么叫“离骚”?司马迁认为是“饱受忧患”的意思,王逸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还有一些人认为是与楚地的音乐密不可分。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在他年轻的时候是楚国政治外交的核心人物,后来因为小人的进谗,屈原失去了楚王的信任,贬为“三闾大夫”(“三闾”主要指当时楚国的三大姓氏),主要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由于屈原对楚怀王的政策颇有意见分歧,由此得罪权贵,从而遭受了被贬与两次流放的命运。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由于秦国的进攻日益猛烈,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祖国已经无望,也曾认真的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未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与汨罗江。
屈原是一个情感激烈、正直坦露而又充满抱负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当然很难在政治上一展拳脚,不过这样的精神气质恰恰能造就一名优秀杰出的诗人。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等都是有史可载的名篇。
《离骚》从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自叙家世出身,认为自己出身高贵,而且在一个高贵的日子,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能为君王做指导,从而使国家富强,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言和统治者的动摇多变,屈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他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ao/278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