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作为“诗鬼”,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李贺的生平故事
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写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从家乡昌谷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这一年的府试,这年恰巧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凭著出众的才华,很顺利地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是使这位刚踏上生活道路、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遭受了巨大挫折。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来源请求]爱赏李贺文才的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根据,指出“避嫌名”是不合理的,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回击那些毁谤者。
李贺落第归家后,闲居昌谷,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巴童能怜爱这个不幸的人,还辛辛苦苦地随从着他。
随后李贺再度到洛阳,想寻求政治出路,《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表露出他的意向:“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李贺欲求仕进,是要南行投奔节镇,还是入长安“探秦台意”?为此犹豫不定。最后请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长安三载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仕进除应试一途外,还可以由父荫得官。李贺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在元和四年春天,被任命为奉礼郎,时李贺二十。
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李贺抱着满腔热忱到长安,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因奉礼郎官职卑微,根本不在皇亲国戚、显贵要人的眼里,所以很少有人与李贺来往,李贺生活在这种世俗的环境中,时时受到拘束和压抑。
在官冷位卑的环境中,李贺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相往还,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寄托,包括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王参元、权璩、崔植和朝夕相处的密友,沈子明,李贺临死时,把自己诗作全部手稿托付给他,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
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彻底打破李贺的幻想和迷梦,使他越来越清醒地注视人生、敏锐的观察社会,挥笔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昌谷闲居
元和七年春,李贺送好友沈亚之落第返乡后不久,便抱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的官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
李贺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反映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后的生活乐趣和体验,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忘国事的精神。
南北游历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李贺选择潞州是因为他在洛阳、长安时,与韩愈学生张彻结为好友,这年,张彻应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邀召,“初效潞幕”,在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草拟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得到张彻的引荐,但最后却未得到重视。
元和十年春,告别张彻,南下探视正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回北方时,道路受阻,李贺干脆南游吴会,李贺好友如皇甫湜、沈亚之、陈商等都是南方人,且江南风光对生长在北方的李贺颇具诱惑力,使李贺下决心一游江南。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张读的《宣室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口,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he/247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