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性情任侠豪放,既抱定“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志向,又向往神仙的逍遥自在生活,加之豪放、率性、傲王候的个性,不能随俗入世。这就注定了李白一生孤独、寂寞的命运。
李白的诗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诗作以浪漫、豪放著称,但这只是李白的诗的“外相”。
正如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说:“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
而其族叔李阳冰说的更明白:“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李阳冰.《草堂集序》)
因此,我们只要细读其诗、认真品味,便可感知其豪放外衣掩盖下内心的悲愤、孤独、寂寞和凄凉。
原来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李白在离家出游前,经过十数年的潜心苦读,博览群书,已是满腹经纶,在《上安州裴长史》中,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在《赠张相镐二首》中他又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此时的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不再甘于做屋檐下的燕雀,要做展翅高飞的鸿鸪大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以图仕进。
初次出道的李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带着新奇、兴奋的眼光游历江南一带。他到江南的目的是走“门子”,拜访官宦,企图引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跑官”。他广交朋友、轻财好施、挥金似土。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称:“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恶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在扬州,他“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广陵赠别》)。这就是那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376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