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全诗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下面一起对其进行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李白56岁,他夜郎遇赦归来后,由从华山南下第五次来宣城,写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等诗,叙述避乱的痛苦。此时他正流落江南,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情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敬亭山,高健、雄浑,豪放而固守, 以它博大的胸杯收藏着冬天所有的雨雪,也迎来颠簸、疲惫的大诗人李白。此时他写下这首七绝《宣城见杜鹃花》。
首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诗由感物而起的。为什么诗人想到了子规鸟呢?第二句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第二句“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惜因此被触动了。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观赏花木术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鹃花开得最盛,满山遍野皆是。敬亭山杜的杜鹃花开得璨然、艳丽、撩眼、彻底、辉徨、动人,多姿多彩,想给钟情敬亭山的李白一个惊喜。然而他忽然看到这““鮮紅滴滴映霞明”,“霞红凝艳数千枝” 的杜鹃花,反倒激起了他的心思。李白青年时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和远大志向。本想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谁料今日功业无成,险遭杀头的危险,“一声杜宇啼春风,明朝緋挂千山丛”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他想起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节,他是多么的欢欣,自已踌躇满志。今天,看到了杜鹃花开,子规鸟就开始啼了。他“仗剑去国”,的理想成了泡影,多么的伤感啊。 诗的一、二两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第三句“ 一叫一回肠一断 ”,用了三个叠词“ 一”,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之情。“ 一叫”,是指子规鸟那凄惨的叫声;“ 一回”,叫一次,就使人寸肠肝断,而子规鸟它会不停地叫,诗人的悲痛到何等程度?“ 一断 ”,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这句真切如闻,伤心不已。此句也承接第一句“蜀国曾闻子规鸟”,交叉来写,着重叙述,让人心痛不已。
第四句“ 三春三月忆三巴 ”,仍用了三个叠词“ 三”,与上句“ 一”相对,而且平仄音律优美,进一步肯定自已思乡情结。“ 三春”,本是指孟春、仲春、季春,这是一个大概念。“ 三月”,这里具体指春天的第三个月,即“ 三月”,三月正是花草繁茂的时候。“ 三巴”,旧指巴东,巴群,巴西的总称,也泛指四川。因为四川是李白的故乡。隋朝末年,李白家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这里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宣城还见杜鹃花 ”。三春三月忆三巴,末句点明时令 ,“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之情袭来,此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这首诗贯注着一种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但又透着自已的悲凉及浓重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三叠与承接吟咏的手法,让人觉得婉转含蓄,一波三折。写景、抒情,句句色彩鲜明,声声悠扬悲呜,读起来摇曳跌宕,又沉重深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297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