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学说,对后世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迷狂说”
“灵感(entheos)”、“迷狂(mania)”的含义在希腊语中相通,早期希腊人对它的理解是指神的灵气,即诗人在创作时吸入了诗神的灵气,才使作品具有超凡的魅力,通常把它解释为“神助”、“神启”、“天赋”等。到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借助宗教术语“迷狂”一词将灵感问题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了“迷狂说”理论,对后世西方各种文艺思想流派及成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对诗人创作中心理活动形态做过反复论证,曾提出“预言的”、“宗教的”、“诗兴的”和“爱情的”四种迷狂心态。认为神圣的迷狂是一种“神灵的禀赋”,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它可以通过“迷狂”脱挣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尽善尽美;而“诗性的迷狂”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因受诗神凭附而陷入的迷狂状态。这种迷狂状态如痴如醉,甚至失去平常理智,显然是非理性的;可是他还鼓吹“理念论”,强调艺术“向着绝对的、永恒的理性本体界飞升和升腾”,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理性。因此,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在“迷狂说”中却达到了完美统一。通读柏拉图的各种著作关于文艺方面的论述、代表性译作及后世各家对其文艺思想的理解,关于“迷狂说”的主要特征和深层本质可以总结以下三点:一、理性主义本质;二、迷狂的非理性特征;三、理性与非理性矛盾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252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