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有关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阅尽沧桑.大彻大悟。

  国学大师.平凡布衣.件件小事.还其本真。

  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很少有人了解.他研究的东西我们也许一点也不懂.但他的为人.从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了解一二。

  一. 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 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www.kuaidu.com.cn 快读网)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六.传达室的翻译:

  “文革”期间季老先是蹲牛棚.后来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在传达室当门房.他除收发信件报纸外.就在那里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他说严复翻译.“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文革结束.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翻译才完成了前三篇。

  《罗摩衍那》多达八万行.是古印度悲欢离合有爱情史诗.对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西游记》里可以找到影子.时至今日.在泰国的很多寺庙里.都绘有罗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画。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xianlin/7886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