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季羡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内容包括回忆小学,初中,中年、少年等生活,读完这些文章,季老的一生似乎从我们眼前走过。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这是季羡林最近的一个文集,也是95岁高龄的季老的最新大作。内容丰富生动,有回忆小学,中学,少年的生活的,有回忆父母,老师,亲友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季老平时所十分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文笔十分朴实,真挚,而且幽默,风趣,积极向上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95岁高龄的老者所写的文章,季老笔耕不辍的精神很另人叹服。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季老的为人,他的人格和品格,他的大家风范,他的长者之态,他的上善若水,大仁大智。他象历久弥新的老酒,越品越觉得香醇。季老的谦逊,虽然成就斐然,但仍保持着淡然,笃定的心态。在杂记中他写到了医生对他的关心使他感觉很愧疚,他甚至瞒着大夫,不想大夫过于关心自己的病情,只是为了“相安无事”,“让他们心中有底,免得以后另生枝节。”

  因为别人的关心只会使他更加愧疚。他说“我算一个什么重要的人物!竟让他们这样惊师动众。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愧疚。”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季老还说到自己觉得太受宠若禁了,别人给他的那些虚名他觉得不对,什么“国学大师”,“国宝”他都觉得不合适。他就说道把那些别人强加给他的虚名全都取消,好让他自由和轻松,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呢?

  这让我想起了央视评选"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季老位列其中,当记者手捧鲜花来到301医院,准备向季老祝贺时,季老确是一脸的茫然,天真地像小孩,当记者告诉他获奖时,他还不相信,只是一直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那种坦然和真诚让人看了很感动,要是连季老都受之有愧,那谁还受之无愧呢?

  这个文集我还没看完,我想季老的文章是很耐读的,而且是越读越觉得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勇气。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毕竟还有个季羡林.
  
      季羡林

     (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着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xianlin/3076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