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耳熟能详,再加上教材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关于诗句的理解早已没有问题了。但诗中和有关这首诗的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为了搞它个水落石出,颇费了一番气力。
1、这首诗写于何时?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寓居长安所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从诗歌的内容也能够得到验证。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开头的“独”字和随后出现的“异乡”与“异客”不但活脱脱描述了游子的清苦和孤独,而且非常充分地表现了少年诗人初离家乡的那份特有的眷恋之情。我们说,诗人虽然少年老成,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初次离开家乡的少年,所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会比成年人来得更为强烈一些,有了这样一个认定,对以下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了。越是年少,越是对“兄弟”之间的聚会怀有非同一般的怀念,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
2、“九月九”为什么称之为“重阳”?
在我国古代,人们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故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重阳”,也有叫做“重九”之说。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uyuejiuriyishandongxiongdi/190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