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记承天寺夜游》的闲的意思是什么呢?有着怎样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
《记承天寺夜游》仅有80多字,但很有味道,而我却没有在上课时讲多少。在这里,我想给同学们再说一说。
这篇文章的“闲”,确实很有味道,专家认为,“闲”是全文的“文眼”,以后,众人也鹦鹉学舌了。其实如果不去独立认真思考,很多人是不会从“文眼”的角度去欣赏的。即使提到了“文眼”,在找的时候,可能也不会直奔“闲”字。因为,文中的其它字,如“乐”,甚至,“影”都可能被选中。
其实,“闲”确实是“文眼”,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证明。这篇文章中的“闲”,有人说是闲,有人说不是闲,还有其它说法的。
我们先看“闲”派。
苏东坡在文中的闲,是得到充分体现的。有下面的四个点:
1、早睡。文中交代是农历十二日夜,农历的十二日,月亮是很早升起来的,月色未入户,就“解衣欲睡”。这是一。
2、因月而行。文中有“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二。
3、闲步。文中有“相与步于中庭”。这是三。
4、赏月。闲而赏月而细。竹柏倒映水中,如竹柏,想象丰富。这是四。
我们可以注意到,从开始到这里,都是围绕“闲”字。
我们再看“不闲”派。
这体现在文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般地,前写景,后议论,则后者为重点为。这三个句子中,前两个句号是过渡,由景而情。在苏轼看来,前面写完景后,得思考一下,美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苏东坡当然拥有罗丹的“眼睛”。
在前两句的过渡后,苏轼就来了个转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通常地,转折句群,要强调的是后者,也就是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说起来就要复杂多了。苏轼这篇文章写得短,写得晦涩,这里边话中有话。先看“少闲人”。言外之意是,人们都忙着他们的事去了。再往下思考:苏轼没有忙。然后,顺着又往下思考:苏轼为什么没有忙?
原来,苏轼被贬了——同学们看,拐了那么大的弯,苏轼真容终于被揭穿了!
这里,简单给同学们说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的“贬”:
极具个性的苏东坡恃才放旷,笔多嘴多,终于惹上事啦,东坡的乌鸦嘴最终导致“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闲居黄州(见《个性东坡》。
然而,苏轼并不是因为被贬而苦恼,更多的是,苏轼不想做“闲人”,他忠君,他想为朝廷做点事。然而,东坡又不能写得太“直”,于是,扭来扭去,晦涩地留下了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闲着,想不闲,心里憋着——你说苏轼真的“闲”吗?
以上是“不闲”派。
如果我们把“闲”派与“不闲”派综合一下,大概可以这样说,“闲”是工作清闲;“不闲”是内心有欲望;欲望难实现;欲望难实现,但又想实现。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从开头叙事,到中间写景,直至结尾议论,全文都是围绕“闲”字,“闲”确实是“文眼”;“乐”和“影”不是文眼。
然而,除了“闲”与“不闲”。还有第三点。
前面说到,东坡被贬了,但他没有消沉。一个仁途遭殃的失意人,其积极的做法,是入世;苏轼无法入世,就退而求其次,寓情山水,达到心灵的平衡。于是,从现代人看来,苏轼找到了罗丹的“眼睛”。与同是沦落人的新贬者张怀民同乐,夜游赏月景。这时,鲁迅的那句话比较适用于苏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与友为乐,景中寓情。所以,苏轼的闲,可以理解为很多类似者的那句话:体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这是对“闲”的理解的第三点。
以上是早上备课时写的。好了,同学们,你能否记住这三点?试着说出来。你还有其它的想法吗?你还能从“苏黄共阅一手卷”等与“闲”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92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