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 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2.读准字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作者简介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目标展示】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你能疏通全文吗?
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和全文大意。学生把重点词句的翻译写下来,口述全文大意。遇有疑难,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1)重点词语
①月色入户 门
②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③念无与乐者 思考、想 ……的人
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⑧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罢了
(2)翻译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4.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5.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明什么?
明确:⑴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⑵一方面说明作者被贬,交游稀少;另一方面也说作者与张怀民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心灵相通。
6.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思考、讨论: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8.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题较难,老师要分解题目,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
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回答。
⑵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闲人”?
明确:“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对月色的描写——从容赏月,安闲自适 “但少闲人”——自称
⑶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试想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9.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归纳总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巩固拓展】
学生选做一题。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请写出来。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预习指导】
预习《阿里山纪行》,解决生字词。
四、板书设计
苏轼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皎洁、空灵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851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