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我们需要细细的品味与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境与思想,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吧。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盖竹柏影也( )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

  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十.解释下列词语

  1.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十一、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十四.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十五.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5.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

  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6.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7.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8.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10.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八、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九、B

  十、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十一、1.A2.A3.B4.D5.B

  十二.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高兴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觉 共同,一起 发语词,原来是

  4.(1)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2)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5.A

  6.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8.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答“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基础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

  (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2986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