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是怎样的呢?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篇一: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指读课文,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篇二:
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在刚刚过去的八月十五中秋的晚上,老师走到外面,抬头望月,因为受到台风“凡比亚”的影响,月色灰蒙蒙的,于是我想到了这几句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月的文章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月的小品文,那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示范读。
4、请学生点评示范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 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 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最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八、全班集体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在背诵中结束这节课。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更多《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推荐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248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