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废墟》《白浪街》为例
贾是感觉性的,胸臆尽淌,余是思考性的,学理纷呈。贾以体验作深泉,余以知识为雄资。贾的结构多动之于心,遂有行云流水之态,余的结构多来之于脑,乃留逻辑之轨。贾在山里长成,孤独着,喜欢自言自语,往往便忘了散文也是要见绅士淑女的,竟不禁把风情隐秘猥亵展示出来,不过这恰恰构成了艺术的趣味。余是教师出身,久向学生授业,早就养成了面对受众的习惯,述作虽然异于讲台,但它却仍难免使其想到芸芸隐形之受众,散文便声调严正,冠冕堂皇,不过也就流失了一些妙感。(朱鸿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7日 13 版)
这是朱鸿在《贾余散文比较论》中的一段描述,这其中的贾是贾平凹,而余自然是余秋雨了。在我看来,这段对贾余散文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
贾是感觉性的,余是思考性的。这里的感觉性也可以称之为感性。感性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感觉似乎有些玄奥,但作为文学用语就容易理解的多了。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感性”写作是为了激发某种感情,“知性”也就是所谓的思考性写作则应该是以传递知识为目的。“感觉性的文字”是那种相对而言比较感性的创作,文字里充溢着某种感情的语言,有如涓涓细流微微道来,有如激情澎湃滚滚袭来。“思考性的文字”则应该是那种能够引发人思考与感悟的写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jiapingao/357657.htm